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秋季的季节特性,理解什么是中医的"少阳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秋季的季节特性,理解什么是中医的"少阳病"?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loudtcm.com/article/495

"少阳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因其描述较为抽象,常常让人难以理解。本文将从症状、经络以及季节特性等多个角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少阳病"的特征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少阳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由于其描述过于抽象,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如果从症状和经络的角度来理解"少阳病",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在秋季期间,多数人体内的少阳经、阳明经实证能量达到最高点,同时天气忽冷忽热很容易感冒,容易出现典型的"少阳病"。

从大量现代人的经络数据中发现,有些人的经络体质也很容易出现少阳病,本文提供给中医养生人士参考。

从症状理解少阳病

过去几年来总有一些会员询问,他们很想要学习汉朝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但就是看不懂书上提到的"六经辨证"?

例如"少阳病"是什么?不论古书怎么阅读,算是已经翻译成白话文了,还是看不懂这在讲什么?

事实上,伤寒论提出的思维模式,不用说一般人看不懂,过去千年以来的中医师也不习惯运用。

直到现代,只要去中医诊所看病,医师总是说你的肝不好、肾不好、脾不好...等等,而这些都不是"六经辨证"!

绝大数的中医师不会向病人解释"太阳病"、"少阳病"或是"少阴病",因为这种理论确实很难让人理解。


古今中医师最喜爱运用脏腑辨证

《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就书名可以清楚看到"伤寒"两个字,这是指外来的寒气侵入体内的一个过程,外来的热气进入体就不是伤寒。

但是这个寒气很奇怪,明明就是寒冷的气,有一定比例的人在进入体内就会转变成火热。古人分类为3个阶段,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与"阳明病"。

现代医学也发现,人脑下视丘存在体温调节中枢,人因感染病毒出现发炎反应时,就会调节让体温上升而发烧。

这3个阶段的疾病,都会出现发烧、发热。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其他热性的症状,例如:口干口渴、小便发黄短少、大便秘结、情绪烦躁、咽喉肿痛、皮肤疹痒...等等。


外感伤寒容易化成热

其中,有一系列特定的"症候群"被定义为"少阳病",症状清单是:口苦、口干、咽喉干、头晕目眩、视物不清、头痛(偏头痛)、食欲不佳、胸闷、心烦喜呕、忧郁、疲劳没精神、寒热往来、耳鸣、耳聋(听力下降)、眼睛红痒。

所以,不论有没有自觉感冒,只要是本来没有这些症状,突然这些症状出现时,那就很可能是"少阳病"。

甚至古人说"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个症状,就可以确定是少阳病。

因此,如果从症状来理解少阳病,就是这么简单,改善"少阳病"最主要的核心中药就是"小柴胡汤",只要学习一种中药方剂。

这就像现代医学说,你得到"流感"后,会出现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疲倦、流鼻水、喉咙痛及咳嗽等,可以服用抗生素是一样概念。

只要把"流感"两个字换成"少阳病",药物"抗生素"换成"小柴胡汤",这一切就不会感觉这么抽象难学了!

少阳病的忽冷忽热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一个人得到少阳病会出那些症状呢?这更需要逐步拆解,其中一个最典型的症状是"忽冷忽热"。

古人说,少阳病是位于"半表半里"之间,病邪侵犯人体的部位,既不完全在表,也不完全在里。这些文字实在很抽象,如果用"寒热"来理解就容易多了。

也就是说"少阳病"理论上应该是属于热的,但是它不是完全的热,有时候会转变成寒,有时候又会转变成热,变来变去的。


少阳病的典型症状是忽冷忽热

清代名医尤怡在《伤寒贯珠集》中提到,少阳处于表里之间的位置,趋向阴就会感到寒冷,趋向于阳就会感到热。

所以这个少阳病阶段,是火热转向于阴寒疾病的枢纽,两股力量在剧烈相争,会导致体温的波动,所以身体很容易"忽冷忽热"。

患者体温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升高和下降的现象,这种体温变化,通常是先发热,后发冷,或是先发冷,后发热,反复交替难以固定。

少阳病与少阳经

有趣的是,人体有一条"胆经"位于人体的侧边部位。古人认为人体的背面属阳,前面属阴,而身体的侧边就介于阴阳之间。

这条胆经就被命名为"少阳经",理论上一个人得到"少阳病"时胆经就会异常,出现胆经相关的症状。

事实上也是这样,"少阳病"的多数症状,就是位于胆经之上,例如头部的头晕目眩、偏头痛,胸部的肋痛胸闷。连动手少阳、三焦经的耳鸣耳聋...等等。

少阳经半表半里,体温变化反复交替

人体的少阳病有"忽冷忽热"的现象,秋天的天气也是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早上起来的时候很冷,就有点像冬天一样,到中午的时候非常热,到晚上又开始变冷。


秋季的早晚温差相当大

从季节角度来看,温差最大的季节就是秋季,因为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季节,气候变化较为剧烈。夏季的热气逐渐消退,冬季的寒意尚未到来,因此一天之中的温差较大。

所以在进入秋季之后很容易感冒,而也很容易与所谓"少阳病"状态相应。

少阳病与肝胆脾胃疾病

各位读者可以查看"少阳病"的症候清单,会觉得这些症状与肝病很类似,而少阳病的中药确实也是肝药,所以可以说明少阳病与肝病密切相关。

尤其是这个"口苦"就是胆汁的味道,现代医学发现,胆囊相关疾病会使胆汁分泌排泄异常流到胃部,随着胃酸逆流到食道,让嘴巴有苦涩的味道。

当一个人胃火很旺时,也有可能会出现口苦、口干口渴,总这属于热病,不是"少阳病"就是"阳明病"。

也就是说这个热,很容易影响到胃,所以会出现食欲不佳,感到恶心呕吐。


少阳病容易出现消化系统障碍

也可以说明,有一定比例的人的脾胃疾病,就是因为火热影响到肝胆脾胃疾病,所产生的一系列消化系统障碍,这都是源自于体内的火热。

而运用"小柴胡汤"确实可以快速改善口苦、口干与食欲不佳,症状较轻微的人,甚至只要服用一次科学中药就会大幅改善。

现代人的经络形态与少阳病

从大量现代人的经络数据中推论,现代人很容易出现少阳病,原因就在于有一定比例的人,体内的少阳经、阳明经长年呈现实证,而最严重的时间点就是位于夏末至初秋之间(7-9月)。

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看三焦经(开启链接)与大肠经(开启链接)的圆运动数据,就可以清楚看到经络能量趋势的变化。

因此从经络数据模型推演,如果有一种人经络体质火热,少阳经、阳明经长期实证。但是,体内又有寒气的话,就有可能经常出现"少阳病"。

怎么可能一个人体内有火气又有寒气呢?不要怀疑,这个就是现代人最常有的"综合经络形态"。

从下图可以清楚看到,这种体质的人经常上半身的少阳经、阳明经实证,下半身的少阳经、阳明经经常虚证。体内又寒又热,完全符合少阳病的特质。


少阳病最常有的经络体质现象

理论上如此,事实上也经常被会员提出证实,有一些会员回报他们感冒时容易出现"忽冷忽热",而他们通常就是属于这种体质。

有些人是纯粹的铁三角经络体质,不论上半身火下半身,少阳经、阳明经都是实证,这种体质的人也很容易出现少阳病,因为很少人体内是纯热的,多少都还是有寒气。

而那些感冒直接就感到发冷的人,通常就是属于"寒性阳虚经络体质",他们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忽冷忽热",感冒直接就是"少阴病"或是"太阳病"+"少阴病"。

少阳病经常会出现胸闷、胸痛、肋痛,而这种经络形态发展到极致现象时,整个胸部的经络(肺经、心包经与心经)都会是阻塞的。

类似的现实案例非常多,某会员在2023年进入秋季之后,就是感到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佳、整天疲累、眼睛干涩与模糊,当时的经络图如下:


2023年秋季发热,后脑晕,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疲劳忧郁案例

当时他运用"经络检测个人版",填写相关症状之后,系统中药建议是"柴胡桂枝汤",他比对了这个方剂的症候,发现也大致符合,认为可以尝试一下。

结果他买了一罐科学中药,服用了大约2天之后,全部的症候消失了一大半,他很兴奋地反馈说:"中药怎么会那么厉害呢?"

事实上,依照不少会员过去长期观察验证,发现铁三角经络体质的人在感冒时,确实最容易出现"太阳病"与"少阳病"的症候,而"柴胡桂枝汤"可以同时改善这两种病。

2024年进入8月秋季之后,有好几位会员都发现自已出现口干口苦,也是服用小柴胡汤没多久之后就改善了,他们普遍属于"综合经络体质"。

总结:秋季的天气早晚温差大,属于忽冷忽热的季节,是很容易感冒的季节。也因此秋季感冒很容易进入"少阳病"阶段,运用中药改善效果非常好!

每人都如果可以掌握季节的特性,同时也知道怎么样运用中药来改善一些困绕的症候,就可以在每个季节自我疗愈,同时精确地预防疾病。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