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做生活的迟到者
人生下半场:做生活的迟到者
在人生的下半场,我们或许会成为生活的迟到者,但请记住,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让我们学会在岁月的繁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在喧哗的世界里,寻得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的散文力作《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相信你会在她的文字里,重新发现生命的自由与辽阔。
“每年春天,我们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作家苏童这样评价迟子建。
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一书中,迟子建用温润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带我们感受东北乡村纯朴的人生百态,体验白色的北国风情,触碰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
四季有变换,人生也有季节。
只要耐心等待,人生的寒霜终将过去,温暖的春风自会拂面而来。
哪怕迟到于人生的某个站点,依旧会抵达生命的不同阶段,去发现生活的艺术,迎接岁月的暖春。
挺过生命之痛,寻回生活的力量
人常说:“失去亲人的痛苦,不是一时的击溃,而是一生漫长的潮湿和思念。”
书中,迟子建用充满哀思的笔触缅怀父亲的离去。
那是一个刺骨的寒冬,父亲突发脑出血在县医院抢救无效,临终前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央求着回家,令人惋惜的是还未等到踏入家门的那一刻,他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漆黑的夜晚,迟子建守候在父亲的灵旁。
回想起周围曾是父亲经常哼唱小曲,往返穿行的熟悉场景,如今只剩下长明的灯光,在无边的夜色中闪烁着微弱的光晕。
她知道在那漫无边际、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土地上,再也找不到父亲行走的痕迹。
然而,命运似乎仍未对她施以宽容之手,姗姗来迟的婚姻,虽然让迟子建幸运地遇到了那个对的人,未曾料想,四年后的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丈夫撒手人寰,让迟子建再次独自面对飘摇的人生。
至亲的离世让她在痛苦和失落中沉沦太久,也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犹如余秀华说的:“死亡是一枚沉重而干净的果实,我们吃下去,医治太多活着的病症。”
死亡如同自然坠落的果实,在生死离别中,治愈我们弥久的心灵之痛。
亲人的去世打破了家庭的完整,但同时也给了每个人营造亲密关系的契机。
迟子建不忍心母亲一个人生活,决定将母亲接到自己身旁亲自照料。
经历了一场重病的母亲在女儿的呵护下,健康气色渐渐恢复。
这对都曾失去挚爱的母女,如今成为了彼此坚实的支撑。
她们会在餐后一同散步,共享阅读时光、交流读书中的思考,一起观看京剧和电影,将内心深处的爱筑起一座温暖的堡垒。
自那以后,迟子建将自己的大量精力投入到写作当中,用笔墨诉尽人间往事,创作出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多部影响深远的作品。
人生漫长的旅程中,离开或逝去是一件再不过平常的事,突如其来的失意与痛苦,仿佛令人置身绝境。
这世间,没有人能躲得过生死,但命运正是如此,身处当下的你我,唯有熬下去,挺过去,才能将伤痛逐渐抚平。
时光匆匆,岁月无返。
别再执着于过往的遗憾和失去,与其长久的叹息和悲伤,不如坦然接纳现实,挺过生命之痛,汲取生活的力量,才可以走出人生的泥淖。
细品人间烟火,慢悟人生的温度
十七岁之前的迟子建,生活的妙趣都跟连绵的大兴安岭有关。
在她的笔下,仿佛一切活了起来。
春风轻拂,她是小镇上最早摘下围巾和手套的女孩,敞开怀抱迎接温暖的风。
夏日里,她在溪边洗衣刷鞋,然后晾晒在草丛中,跑去森林里采摘野果。
秋天的薄冰被她穿着水靴的脚步踩碎,仿佛放鞭炮般欢快。
寒气逼人的冬天,她辛勤地跟在生产队的牛羊后面收集粪团,好用来交上学要用的粪肥。
在大自然的围场里,迟子建动用身体所有的感官,去领略这世界的风霜雨露,细品着人间烟火。
从童年的纯真到成年的沉稳,岁月的变幻在她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然而每一次回到故乡,都会给迟子建的身心找到理想的漫步之处。
当她重新踏上魂牵梦绕的故土,尽管眼前的房屋已成废墟,那些昔日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却依旧清晰可见。
庭院已长满荒草,但曾经满院子打闹的欢声笑语还萦绕在耳边。
眼前布满泥泞的小路,田野里丰收的庄稼,流动不止的溪水,还有植物叶子上仍未滑落的露珠,依稀能让回归的旅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勃。
这也许就是迟子建笔下的人生温度。
相对于步履匆匆,迟子建更喜欢用真实的行动去体验岁月,丈量生命的厚度与宽度。
当写作找不到灵感时,她会漫步于熙攘的街市。
在鱼摊前,她会与摊贩亲切交谈,询问鱼的新鲜度。
偶遇放羊的牧人时,她会倾听羊儿的生活趣事。
挑选香瓜时,她会轻轻捧起瓜果,贴近鼻尖闻一闻,用手掂量它的沉甸,估算它是否熟透。
如今,我们的生活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那些悠长而又细腻的生活,似乎渐渐被淡忘,简单的快乐变得愈加难以捕捉,对未知的迷茫也将我们牢牢困在原地。
市井百态,寻常生活,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别使日子塞满生活,要用生活去充实日子。
把日子嚼得有滋有味,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我们才能重新构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感知,触摸到生活的深层温度,领悟到人生的真正韵味。
闲观万事岁月,习惯做生活的迟到者
阅读书中迟子建细腻深情的文字,总能让人沉思良久。
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
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
在岁月的河流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者。
有的人步伐矫健,紧跟着时间的鼓点;有的人却喜欢慢下脚步,享受每一刻的悠然自得。
迟子建喜欢家乡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永远不用着急。
戏水的鸭子,归家的老牛都能成为驻足观赏的风景,这样惬意的生活节奏,让人忘却时间的急促与匆忙。
慢慢长大后,她开始被生活追着跑,用尽全力只为赶上岁月的节奏。
谁能想到,初到哈尔滨的她,竟然最害怕的是过马路。
她宁愿登天桥绕道,也不愿在人行道上与车流擦肩。
面对红绿灯的交替,站在斑马线上的她宛如挑战时间的赛跑者。
一次,夫妇俩买花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绿灯闪烁倒数。
迟子建生怕赶不上,提出让丈夫等下个绿灯,但丈夫却建议跑过去。
结果丈夫大步跑到马路对面,而迟子建因为害怕而留在了原处,两人就这样被车流隔开在马路两边。
那一刻,迟子建突然意识到,闪烁的红绿灯,逼停了赶路的人,不正是在焦虑和压力之中凝望未知的路吗?
然而,生活真的需要如此匆忙吗?
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段旅程。
我们无须匆忙奔赴终点,慢行几步亦是从容。
迷失时,不必焦虑;犯错时,不必忧心。
学着做生活的迟到者,才能拥抱生活的每个瞬间。
当心灵摆脱了名利的重压,迟子建更加深情地将故乡的每一丝细节、每一片风景付诸笔端,成为每一个个跳进人心房的故事。
岁月熙熙攘攘,万事烦扰,每个人都难以依照他人的期望生活。
要学会在岁月的繁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在喧哗的世界里,寻得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允许自己在生活的长河中慢下步伐,宽容自己的迟缓,接纳自己成为生命旅途中的迟到者。
写在最后
迟子建在书中为我们透露出深邃的启示:
“我们和时间是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释然于迟到之虑,豁然于错失之憾,不是逃避或懒惰,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更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世事沉浮,放下心中对迟到的担忧,沉浸在缓慢的节奏中,坦然地与时间和解,用心感受生命的每一个节拍。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