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被你深深误解了?
“鬼节”,被你深深误解了?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曾被蒙上神秘甚至略带恐怖的色彩。但现在除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年轻人对中元节有了新的理解。
中元节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其起源与七月半农作物丰收,人们用新米等祭供祖先,向祖先报告秋成,以祈求祖先庇佑。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中元节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强调孝道,中元节祭祀祖先体现了对先人的敬重和缅怀,传承和弘扬了孝道文化。
佛教中,七月半被称为“盂兰盆节”。
据佛经记载,目连尊者为救母于饿鬼道,依佛嘱于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解救其母。
因此,佛教赋予了中元节救度亡灵、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意义。
道教称七月半为“中元节”,地官在这一天会赦免亡魂的罪过。道士们会在这一天诵经超度亡魂,祈求地官庇佑。
在民间信仰中,中元节是鬼节,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地府之门大开,鬼魂可以返回人间。人们通过祭祀、烧纸等活动,安抚鬼魂,祈求平安。
然而,在当今社会,这种观念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中元节已经成为一种坦然表达思念与爱的重要节日。
年轻人们对于中元节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充满了新意与温情。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与已故亲人的温馨回忆。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被重新唤醒。他们用真挚的文字和珍贵的照片,诉说着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力量跨越了生死的界限。
他们通过制作精美的视频,记录下他们在中元节为亲人祭祀的过程。视频中,庄重的仪式、诚挚的祈祷,无不透露出他们对逝去亲人的敬重和怀念。也有用AI生成互动视频,以安抚
这些视频不仅传递了个人的情感,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元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
另外,也有不少年轻人在中元节发起公益活动,以纪念那些逝去的无名英雄。他们组织志愿者为烈士扫墓,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关爱与传承。
中元节不再是令人避之不及的“恐怖之日”,而是连接生者与逝者情感的桥梁。
“鬼节”到,其实是吉时来
在古代,对死亡其实已经有了积极的思考,中元节的背后的寓意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其中《骷髅幻戏图》广为人知,这是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绢本设色团扇形式的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作的内容独特而诡异。画面中央是一个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操纵着一个小骷髅进行傀儡戏表演。
骷髅幻戏图所传达的死亡幽默和生死轮回观念,满足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需求。它提醒人们正视死亡,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希望。
而中元节,也有吉时到来的意思。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原是小秋,这时节农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泰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秋尝”,在古代还是亲朋友邻相聚品尝收获的日子,这一带有喜庆色彩的节日气氛在一些地方的习俗中依然存在。
当然在中元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活动中,除了绘画、故事以外,傀儡戏也会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出现。傀儡戏的表演一度被视为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方式,来与超自然世界进行交流,或者为亡灵提供娱乐。
如今,傀儡戏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成为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唐代,傀儡戏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市井艺术。
在奈良朝大规模吸收唐文化的背景下,唐代傀儡戏作为散乐的一支经过朝鲜半岛东传到日本。
宋代是中国傀儡戏发展的全盛阶段。主要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等。表演内容也是丰富多样,包括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傀儡戏的演出场所也灵活多样,既在勾栏瓦肆中经常演出,也会在节日庆典中与其他百戏共同演出,还能在宫廷宴会上大放异彩,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傀儡戏在日本逐渐发展。如今,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成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傀儡戏之一。
原来全球都有鬼节?
中国有中元节,很多国家也有着自己的“鬼节”。
10月31日起,墨西哥便开始举国欢度“亡灵节”(也叫“死人节”“Death Day)”。
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鬼节”。墨西哥的这一节日,既与西方的“万圣节”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表现了浓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
他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坛,摆放逝者的照片、鲜花、食物(如玉米饼、糖果、水果等)、蜡烛和万寿菊等。前往墓地清扫、装饰亲人的坟墓,并在墓前守夜。人们还会化妆成骷髅的样子参加游行,穿着华丽而鲜艳的服装。他们相信在盛大的游行活动中,参与者扮成各种异度世界的角色混在一起,在这一刻,亡灵能够返回并与他们一起庆祝。
非洲的奥多节也同样盛大。
奥多节 (Odo Festival)起源于尼日利亚,每隔一年的 4月份举行的庆祝活动。它是尼日利亚最古老的部落之一伊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多角色对死者的改造需要喉音和大动作。面具通常很大,比如由几个人携带的竹子和布制成的鳄鱼面具、高耸于人群之上、每七年才使用一次的伊杰勒面具,以及完全由草制成的奥涅库鲁法面具。这些角色很容易通过原型识别。
奥多节以死者集体归来为特色。与大多数非洲文化相似,伊博人相信“死者既不会消失也不会被遗忘〞。当然世界各地的亡灵节也不都如此盛大,危地马拉会举行家庭祭坛和墓地祭扫。也会举行风筝节,制作巨大而精美的风筝,认为风筝可以连接生者与逝者的世界。会有一些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在萨尔瓦多,人们会准备特别的食物,如玉米粉蒸肉。举行宗教仪式和游行,游行队伍中会有装扮成天使和恶魔的人。而洪都拉斯会组织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分享回忆,讲述祖先的故事。社区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包括音乐会和舞蹈表演。
但无论是否盛大,每个国家似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鬼节”。尽管全球各地的文化千差万别,但人类在面对死亡、未知和祖先时,都会产生相似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共性使得不同文化中都可能产生形式虽然不同,但意义却相同。
死亡从来都不是终点,只要我们没有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