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公平 构建良好生态
推进教育公平 构建良好生态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教育改革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有效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本文将从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促共融、以及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个方面,展现广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东莞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航模比赛现场,参赛学生在展示火箭模型发射升空。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实验幼儿园以美育为特色,让孩子们趣味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摄
云浮市中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亲手种下蔬菜换取图书,让劳动教育充满书香。
云浮市云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2024年10月底落幕的第十三届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中,一个现象值得注目:与2010年首届比赛相比,参赛的本科生队伍增了五六倍,数量甚至超过研究生。
学生们瞄准氢能源汽车发展“风口”,寻找更高性能的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结合生活观察,研究更能促进伤口愈合的水凝胶、让预制菜更好保鲜的抗菌膜……他们在本科阶段开始锻炼培养科技创新思维,通过实践研究,尝试解决现实难题。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有效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广东,持续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发力,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构建良好生态、共享优质教育,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论
推动育人模式良性变革,关键在于用好教育评价这根“指挥棒”。
在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只要学生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即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在这种积极的评价机制下,学生便能大胆展示自身特点,并在课后服务活动中不断成长进步,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该校党总支书记周锦连说。
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具有重要的牵引功能和导向作用。
广东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建设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并推动全省9个地区、39所学校、293个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践,呈现出全省推进、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考试是教育评价中关键一环。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双减”政策、教育评价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广东以中高考改革为抓手,“指挥棒”指向鲜明——要不断破除唯分数论的教育功利化,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时代新人。
在广东新一轮中考改革中,体测纳入初中每学年的“必选项”,测试成绩纳入中考录取计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招生录取依据或参考;体育、艺术和科技等特长班均纳入自主招生范围……种种举措,都更加注重考生在艺术、体育、科技方面的多元发展。
除广州和深圳2个副省级城市试行9个科目自主命题外,其余19个地市均采取省级统一命题,以此提高命题质量,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并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减少超纲教学和过度应试现象。
2021年,广东正式开启新高考改革,考试科目实行“3+1+2”组合,从文理首考2种组合变为12种选科组合,增加学生选择权;试题内容也更为“开放”,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当教育评价“风向标”发生变化,育人方式的变革也随之而来——印发行动方案及实施指引,督促、鼓励各地各学校上好体育课、美育课,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在山区市云浮的中小学课堂,学生们可以通过种菜换取图书,既付出劳动也收获知识;在湛江市湖光中心小学校园,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们都可以自主选择硬笔书法、创意绘画、篮球、编程等20余门丰富多样的课程,发展自身兴趣爱好……
不仅如此,广东还积极开展“双减”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遏制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乱象,将课业负担做“减法”、科学教育做“加法”,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促共融
2024年10月25日,由暨南大学和广州海力特生物科技公司产学研合作推出的HIV-1 DNA载量检测试剂盒在广州发布。此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艾滋病毒DNA载量检测试剂盒,也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
“早在2015年,我就被学校派往海力特生物进行人才互通和项目攻关。”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王通说,暨大与该企业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对方主要负责技术研发,暨大则在临床意义和应用场景验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不少学生也参与其中,学习研究方法,同时为项目提供人才支撑。
如今,这已经成为广东高校的普遍做法——以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为牵引,将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模式有机融合。
这背后是广东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教育改革“关键一招”。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意味着教育要起到先导性作用,真正承担起更加充分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使命。广东铆足干劲、动作不断,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源源不断培养着拔尖创新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广东持续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亟需紧缺领域人才培养,超前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交叉理工科专业;扩大集成电路专业布点规模,逐渐覆盖20所高校、7400余人本硕博在校生;支持建设88个基础学科本科专业点和42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一个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广东焕发着勃勃生机。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在产教融合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2020年12月15日,广东率先支持广州、深圳等市试点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并立项建设11个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提高产教协同育人和创新能力。
“工作中的‘含企量’越来越高了!”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李娟说,团队的研究生入校前都会先到企业实习一个半月,在行业中寻找选题和研究方向;再通过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所学,激发创新思维。企业导师们也走进学校,将“产业实况”搬进课堂,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困境。
广东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如今全省45所本科高校已建有218个现代产业学院,数量居全国首位;共建成122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此外,广东同步推进职普融通,2024年已有62所高职院校与30所本科高校在238个专业点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效。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
当前,广东仍持续推动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与教育变革有机融合,教育、科技、人才正在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走进紧挨城中村的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实验幼儿园,孩子们的艺术创作随处可见——玻璃围栏上千姿百态的手绘植物、连廊里的剪贴自画像、“种”在泥丛里的卡纸花朵……楼梯间则被打造成“可以呼吸的光影盒子”,带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
“作为公办幼儿园,我们坚持普及普惠办学原则,在片区租房即有机会入读。”园长邓腊梅介绍,园区以美育为特色,为城中村的辖区幼儿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目前,园区就读幼儿50%以上为非深户籍儿童,80%以上都来自城中村租房的家庭,满足家长对“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望。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广东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持续加强公办学位建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比例保持95%以上;
聚焦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难题,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各地创建基础教育集团超1000个,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更多教育薄弱地区孩子们的“家门口”;
中考改革要求每所公办优质普通高中学校要安排不低于50%的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并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增加每一位孩子好读书、读好书的机会;
推进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发展,基本完成每个乡镇建成1个以上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目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
如今,广东已逐渐构建起优质均衡新生态,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为更精准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全面提高县域教育发展水平,2023年,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正式启动,让教育帮扶更深入浸润到县域肌理。
2024年春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式托管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成为“双百行动”开展以来广东高校首个正式落地的县中托管项目。
至今,广东已组织12所高校纵向帮扶粤东粤西粤北15市县中,并建立227对优质高中与县中结对帮扶关系,推动当地高中在人文、数理、科技、体艺等领域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塑造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4年6月,省教育厅还进一步升级“帮扶大礼包”,协调珠三角6个地市优质教育资源及省属学校,一对一托管试点县1所县中,并安排省级财政资金给予支持,推动县域高中提升发展。
不仅是基础教育,全省高校也由2012年的138所增至165所,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道路上,广东的教育目标始终清晰明确——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可享。
数读
◎建设广州、深圳2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11个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建设122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数量全国第一;立项182个省高职示范现代产业学院
◎在珠三角地区设立15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设立13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
◎开展“双减”攻坚行动,全省校外培训机构平台纳管率100%,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压减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比例保持95%以上
◎建立227对优质高中与县中结对帮扶关系;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首批15个试点县与珠三角地市开展组团式县中托管帮扶;组织12所高校纵向帮扶粤东粤西粤北15市县中
大家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探索尝试
“人本教研”新方式
面向未来广东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应更有冲劲和闯劲,构建融合、开放的办学格局。瞄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进行教育改革,深化多元自主评价体系,探索尝试“人本教研”新方式。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广东的教育改革发展态势?
储朝晖: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热土,毗邻港澳,且经济基础较强,具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位优势。以高等教育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起,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明显上扬,特别是近20年来,规模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得益于良好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广东教育改革的步子也比其他区域走得要快。
不过,未来教育的发展已不是靠规模和数量来取胜,一定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径。
南方日报: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储朝晖:一是要建立新的现代大学制度,二是整体的教育体系要更深度地融入市场。
大学本身是一所专业机构,我认为要赋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从市场需求、学生成长需求出发,获得创新发展驱动力,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而不光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也要充分适应市场、群众需求,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前提。
目前,广东统筹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广东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运用好区位优势,瞄准更前沿的国际领域,建设一流学科,更大力度地实现教育开放,通过开放促进更好的发展。
南方日报:基础教育下一步应秉持什么样的改革思路?
储朝晖:教育改革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展开,改革的关键之一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内在天性得到充分成长发展。因此,我建议要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开放、以人为本的育人格局。
如何才能培养健全人格?前提条件是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考试仍不够,应该把这种评价导向放到日常,让孩子自如发展。
深层次改革应瞄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人身上。当下的“校本教研”仍是以校园为主体,我们应探寻的是“人本教研”,真正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