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到底靠不靠谱,是知情人,还是个沽名钓誉的骗子?
脂砚斋到底靠不靠谱,是知情人,还是个沽名钓誉的骗子?
我读了克非《红楼雾瘴:玩味脂砚斋》、欧阳健《还原脂砚斋》两书,二先生都认为“脂批”是假的,是作伪,是故弄玄虚。
欧阳健先生甚至进一步考出,脂砚斋是清末民初时期书商狄葆贤伪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给他刊印的《红楼梦》异本增加卖点。当脂砚斋这个“知情人”的身份形象树立起来了以后,大家都在搜求八十回脂批抄本,各种各样的脂批本就被陆续制造出来了。
这个结论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不得不说,它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本小说,在版本问题上,像《红楼梦》这样复杂,毕竟《红楼梦》的创作离我们不过二百多年,是“四大名著”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更让人迷惑难解的,就是八十回脂批抄本的版本问题,现存各个版本的脂批近8000条,而且每个抄本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所有的脂批都是真实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脂砚斋在不同时间、不同抄本上分别作了批语。
所以才导致了,有的抄本上脂批多,有的抄本上脂批少,多出来的批语是在旧批本的过录本上加批的,因此不同的抄本之间都存在一部分共同的批语。
然而,这根本就不合乎情理,纵观明清以来的批书家们,没有一个人是这样批书的。比如金圣叹批《水浒传》、张新之批《红楼梦》,虽然都不是一次性批成,但至少他们都被把所有批语汇总到一个本子上。
换作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像脂砚斋这样,批书的时间持续了十几年,却又把批语零零散散的加到了不同的抄本上,这于情于理都是没有道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按照脂批中的语气,不止曹雪芹作《红楼梦》是哭成的,脂砚斋批书同样也饱含着热泪,这样一部倾注毕生心血的批书作品,怎么可能不集结成册,而是任其零散失落呢?
版本学的学者们,多方比对各个版本之间的过录关系,虽然能从找到一部分不同版本之间的过录痕迹,但还是不能完全解释不同版本脂批来源的问题。
因为不同版本之间的脂批,既有共有的部分,又有各自独有的部分。比如,乙版本中的脂批,明显有从甲版本过录的痕迹,如果乙版本真是从甲版本过录而来,那么甲版本中的批语乙版本中应该都有才是。
可现实却是,虽然乙版本有从甲版本过录的痕迹,但是甲版本中的脂批却又很大一部分是乙版本没有的,这样乙版本和甲版本之间就不能证明其过录关系。
脂批本版本学的过录关系累累如是,导致我们无法理解这些脂批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所以欧阳健先生的观念,先不论其对错,至少从逻辑上解释了这个问题。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古人批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著,脂砚斋的批语也不例外。
脂砚斋的批语,处处是在效仿金圣叹,从文法、用词、批法,都能看出其效仿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没有发现脂批本以前,清朝的诸多评家,在对于《红楼梦》的理解鉴赏方面,虽然有着鉴赏水平上的不同,但是从大的方面是没有矛盾的。
可自从有了脂批,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处处以知情人、参与者自居,密针细脚的暗示我们书中隐藏着重大的隐情,让读者都陷入到了探秘的圈子中。
有没有像他说的那种隐情,我们先不做定论,我们先假设真的存在他所暗示的那种隐情。
按照正常的逻辑,脂砚斋既然是给了我们暗示,自然应该把相关的隐情也给予暗示。
可是我们反观脂砚斋的批语,除了正常批书的那一部分以外,在涉及到隐情部分的批语中,只是在一味暗示我们书里有隐情,让我们对原文产生疑心,至于具体的隐情到底是什么,却没有像原文一样给予我们丝毫的暗示。
只管挖坑不管埋坑,作为一个专业的批书人,作为一个深知内情、负有重大使命的批书人,不应该是这样的素质,这连一个合格的网文小说作者都比不上。
拥趸脂批的人,对脂批意义的解释最合乎逻辑的,是霍国玲姐弟的“解梦派”,她们认为脂批和正文是一个有机体,作者用自写自批的方式一阴一阳的暗示小说中隐藏的历史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解释和欧阳健先生对于脂批版本学的解释一样,都只是在逻辑上合理而已。
因为如果真的是这样,脂批就不可能直到民国期间才被发现。
而且如果细细的看脂砚斋的批语,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具备这种揭示真相的意义。剩下的一小部分与暗示真相有关的批语,也只是让我们对正文产生疑心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指向性暗示。
所以,脂砚斋的出现,给我们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没有脂批之前大家都能读懂《红楼梦》,在有了脂砚斋这位知情人以后,我们反而谁都读不懂《红楼梦》了。
试想一下,二百年间,衮衮诸公,如果脂砚斋真的是一个优秀的批书人,何至于到现在我们都猜不透《红楼梦》的谜中谜?不能说两百多年间的读书人智力都不够用吧,只能说脂砚斋作为一位批书人实在是有些不合格,他并没有很好的履行他揭示真相的使命。
这就不由得我们不产生怀疑:脂砚斋到底靠不靠谱,是知情人,还是个沽名钓誉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