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厌恶损失效应”,离开回避一次关系反而会稳定?
因为“厌恶损失效应”,离开回避一次关系反而会稳定?
在感情中,我们常常因为害怕失去而选择忍耐和迁就,但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本文将探讨“厌恶损失效应”在亲密关系中的应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种心理现象,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让你在感情中保持吸引力。
厌恶损失心理:让对方意识到你的重要性
“厌恶损失心理”是指在面对失去或可能失去某种东西时,人们会产生痛苦和不安的心理反应。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通常会认为对方与我们分享的快乐和痛苦是同等重要的。但实际上,当面对收益和损失时,我们往往会更在意失去所带来的痛苦。这就好比在感情里,我们不是因为对方突然提出分手而感到痛苦,而是因为明知道对方将要离开,却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而感到无助。
当你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与对方在认知上有偏差,在不自觉中付出过多,总想自证价值,对方会觉得你的付出是你所愿而非他所愿,理所当然的接受,但并不珍惜。直到付出让对方感到麻木,失去了新鲜感。就像一成不变的东西一样,吸引力会逐渐降低,直到最终消失。而此时的你会委屈会积怨,舍又舍不得,离又离不开,处又处不来。
有些人说,那离开回避一次,是不是关系能稳定一些?
理论上:时机对就对。
实际上:
- 很多人很难下定决心离开,只求对方不离开;
- 离开后会后悔,很快又回来;
- 离开一次后情淡,回避在中间的情绪反射弧过长,等反应过来后,发现时间已久,错过时机;
- 关系枯已久都觉得无解但又可惜,离开一次,双方通过反省反思后强化自己,吸引力上升,再次相处情感链接会明显的上升。
事实上,多数人在面对情感状况走差时,面对自己的权益受挫甚至是被不公平对待时,没有勇气做出及时止损的举动。也正因为如此,“厌恶损失效应”没有在对方身上起效,反而在自己身上作用,那“自己的重要性及吸引力”就会一路下降。
有的时候,暂时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比如关系枯竭难以为继时。
如果还是没有勇气,更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改变相处方式。
第一:在爱情中调换角色
比如在恋爱过程中,你通常是被动的那一方,对方主动找你聊天,你总是秒回。你想见面他总是说忙然后拒绝。你想推进关系,他却毫无兴致,所以你总是制造着各种机会,甚至是强行见面,而这样的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茫然失措以及不可控制。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你需要克制自己主动找对方的冲动,反者道之动。如果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忍耐和强化健康的回应方式就能解决,比如告诉对方当回应慢或者不回应出现时,像开会或者客观状况可以提前说明或者事后补充,不回应事后要做解释。这样的方式对于一般人是够用的,对于回避很可能就不奏效。因为他的习惯很可能是已阅不回。有些时候的延迟回应甚至就是计划好的,也不是恶意,纯属拉长战线,不想过多聊。那怎么办?一是愿意商谈的情况下说明这样的方式给你的感受以及询问对方的原因;二是没有意愿商谈时在合适的时候让对方也感受下同样的方式;三当被一再拒绝就要试着离开。当然有很大概率会真分开,但在如此时候,更有可能让ta有觉悟的可能。毕竟失去也是一种痛感。
第二:如何让对方更加珍惜?
最能引发人们兴趣的是什么?
无疑是神秘感。
越神秘,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而越好奇,就越会想要靠近;即使前方存在未知的风险,
其次是危机感。
危机感就是让对方明白,他的某些行为确实有可能让你选择离开他。你要展现出你的果决与原则,让对方知道你既可以深情地爱着他,也有能力在必要时选择离开。
首先,需要让ta意识到失去你可能带来的损失。
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兴趣爱好,保持独立性。
不要完全把对方当作你的全世界,而是要让他知道你也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这样,即使在感情中出现问题时,你也能有足够的自我价值感来支撑自己。
其次,在与对方交往时,不要总是全盘迁就。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让对方了解你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再次,当对方对你不够上心时,不要过度付出。过度的付出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压力和厌烦,反而会破坏你关系。要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而不是无条件地付出。
最后要说的是,能实现关系反转的首要条件是保持自体价值感。此外,不要总想跟回避强调自己是无条件的爱对方,因为无条件很难,付出需要回报是正常反应,能直接说明白的要比后期被定义为言行不一致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