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和氏璧、传国玉玺,谁的历史价值更高?
九鼎、和氏璧、传国玉玺,谁的历史价值更高?
九鼎、和氏璧、传国玉玺,这三件中国古代重要文物,哪一件的历史价值更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三件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对它们的去向进行推测。
“九鼎”:自夏以来的镇国之器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周伐殷时得九鼎,这九个鼎很重,光一个鼎就要很多人才能抬得动。后来,九鼎就一直立于周朝都城。东周时,礼崩乐坏,诸侯的实力远超过周天子,诸侯纷纷称霸。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借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来表达对周王室的藐视。后来“问鼎”也成为了篡逆的替代词。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据说,这九个鼎是大禹所铸,大禹是古代圣王的典范,后世历来对他格外的崇拜,因而,对于大禹所铸的九鼎也格外的推崇。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九鼎便成了王权的象征。
二里头出土铜鼎&其它铜器
二里头出土的网格纹铜鼎高20cm,口径15.3cm,其它铜容器的大小与之接近
不过,目前最早的铜鼎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也就是夏晚期的。但是,这个铜鼎的个头很小。二里头文化的铜器的数量也并不多。因而,一般认为,周人所说的那个“九万人”才能抬得动的大鼎并非是大禹所铸的鼎。大禹生活的时代,比二里头早400年左右,几乎是无法铸造出如此大的鼎的。所以,如果大禹九鼎是存在的,那么中国的青铜器起源又可以向前推进400多年了。
因而,“九鼎”之说很可能是周王室为了稳固自己的合法地位而编造的一个谎言。因后世对周朝统治的认可,这个谎言塑造的很成功。九鼎已经成为了王权、正统、统一的象征,被视作是“天命所在”。唐武则天、宋徽宗都曾重铸九鼎,以示天命,由此可见九鼎的影响力。
不过,九鼎早在周灭亡之际便不知所踪了。一方面有“入秦说”,即有“周民东亡,其器入秦”之记载,另一方面,又有秦始皇曾于泗水捞九鼎而不得的记载。两个说法自相矛盾。
东汉“泗水捞鼎画像石,河南博物院藏
汉画像石、砖中常有秦始皇泗水捞鼎这一题材,秦始皇于泗水捞鼎,将成功之际,套住九鼎的绳索却被水中的蛟龙咬断,暗指秦始皇并非天命所归。
汉文帝、汉武帝也曾试图寻找九鼎的下落却不得。因而,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西汉时已不能确定九鼎的踪迹。倘若有一天现代的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九鼎,那绝对是最颠覆性的考古发现了。
“传国玉玺”:自秦始皇以来的皇权的象征
或许,正因为秦始皇寻九鼎而不得,因而,乘舆六玺之外,秦始皇特制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这枚传国玉玺为蓝田玉所制,螭兽钮,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为李斯书。
蓝田玉玉石原石,蓝田玉因产于陕西西安的蓝田而得名
传国玉玺一直流传到唐末,在末帝李从珂带领全家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传国玉玺自此不见踪迹。
西汉“皇后之玺”
2.8cm见方,通高2cm
这枚传国玉玺究竟长什么样?汉承秦制,汉代的“皇后之玺”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传国玉玺的历史内涵与九鼎极为接近,同样成为了皇权、正统、天命所归的象征,因而,才会有人即便没有皇帝命,一得到了它便也会做起了皇帝梦。
影视剧里的传国玉玺,尺寸大的出奇
与“九鼎”、“传国玉玺”的历史内涵相比,“和氏璧”,不过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璧
影视剧里的和氏璧,厚的出奇
或许是因为和氏璧的去向同样一直成谜,才有了传国玉玺磨自“和氏璧”的说法。秦始皇为什么要将精美的和氏璧改制为“传国玉玺”?
玉璧,为古代祭天之礼器,因为,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天是圆的,玉璧象天。因而,和氏璧不单单是一块美玉,更是祭天之礼器。从这一角度来看,秦始皇也没有理由去破坏和氏璧吧!
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和氏璧碎了(但并未见到相关记载)。否则就没有必要去破坏一块原本就价值连城的玉璧。
另外,根据目前出土的战、汉玉璧来看,它们的厚度多不足1cm,是很薄的。改制成一枚带钮的玉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战国·鲁国大玉璧
曲阜鲁故城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1977年曲阜鲁国故城出土,为战国玉璧中的精品,且是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有“玉璧之王”之美誉。外璧直径32.8cm、内径11.6cm,厚仅0.6-0.7cm。
因而,由和氏璧改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多半是杜撰的。至于和氏璧的去向,其实不难猜。秦国攻占邯郸,赵王迁被俘虏之际,和氏璧流入秦国宝库之中。在秦始皇死后成为了秦始皇的随葬品。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和氏璧自入秦以后就没了消息了。
你心中的排序是怎样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