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扣与蜈蚣扣: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艺术瑰宝
盘扣与蜈蚣扣: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艺术瑰宝
盘扣与蜈蚣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元素,不仅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宋代的出土文物到现代时尚的演绎,这些精美的纽扣见证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盘扣
盘扣,也称为盘纽、纽结、纽绊,是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盘花扣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
漕河泾的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巧是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历史
中国宋代就有出土衣服有纽绊,比如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袍服上就有一字扣纽绊。考古报告上写着:“袍,45件,其中完整的有34件……大都胸前有一字绊或衣带……”,可见当时的一字扣衣服绝对不止一件。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发掘与衡阳县何家皂北宋墓纺织品也发现大量衣服上的纽绊。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黄褐色织金麻料花朵绫格宝相花纹抹胸,前襟位置九副织物扣,袢脚已呈现明显的花形。
在如身份证一样精细的明朝官员肖像画上,圆领袍的右肩明显位置可以看到纽结。明朝有机会画像的贵族女性高领女装的领子上一般有1-2个金属制的纽扣,没有机会画像的普通劳动女性衣服上是否金属纽扣未知,但汉字之“纽”与“结”都是绞丝旁,可以看出汉民族扣子最初的材料。我国古代用长长的衣带来束缚宽松的衣服,宋元明以后,渐渐用盘扣来连接衣襟,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称为盘花。
朝鲜的韩服于朝鲜王朝中期以后受到中国服装影响,开始使用盘扣,主要用于军服和男子常服。
越南的越服于后黎朝和阮朝开始使用盘扣。近代受中国服装影响而出现的三婆袄和奥黛也使用盘扣。
琉球的琉装于近古也受到中国服装影响而使用盘扣,多见于士庶常服。
种类
盘扣的种类良多,罕见的有蝴蝶盘扣、蓓蕾盘扣、缠丝盘扣、镂花盘扣等。盘扣仍是那个盘扣,但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却表达着不同的衣饰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张爱玲时代的蕴藉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 90 年代都市女性的浪漫和娇俏;短坎长裙中间密密地缀一排平行盘扣,于端丽之中见美感;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缠丝盘扣,于古雅之中见清纯 。
盘扣的扣子是用称为“袢条”的折叠缝纫的布料细条编织而成。这和现代用整块硬质材料打洞而成的纽扣不一样。如布料细薄可以内衬棉纱线。做装饰花扣的袢条一般则内衬金属丝,以便于定形。
复兴
2016 米兰春夏男装周,Dolce & Gabbana 的设计师把斜开襟,盘扣,立领,这些中国传统服装的特色搬上T台,不仅如此,男模们头上还带着我们经常能在民国时期看到的小帽子。带着浓重中国风情的盘扣,近几年成为时装周上的常客。2013 年米兰时装周 Emilio Pucci 秀场上也刮起了“中国风”。廓形上的对襟设计,细节处的盘扣,龙、虎、鹤等金色大面积刺绣都是让我们倍感亲切的东方元素。2011春夏的巴黎时装周上,LV大秀中国元素。在整个秀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立领、盘扣、马褂、折扇等等一系列中国情结。
蜈蚣扣
有一种说法,蜈蚣扣是满族的。
蜈蚣扣,又称直盘扣或一字扣,是满族传统服饰上常用的一种盘扣形式。它由球状的扣坨和对折的扣带组成,通常缝制在门襟双侧,是最简单的盘扣之一。
满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盘扣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满族服饰的独特风格。满族服饰的盘扣种类多样,包括蜈蚣扣、琵琶扣等,这些盘扣在满族传统服饰中广泛应用,增添了服饰的复古感和国风气质。
另一种说法,蜈蚣扣来自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多穿对襟衣和无领满襟衣,对襟衣一般是七至十一对布扣,俗称“蜈蚣扣”。高领,袖子瘦长,下穿白布裤腰的青布或蓝布长裤,裤腿肥大且短。头包包帕,包成“人”字形,包帕是青布帕或青丝帕,颜色以青、蓝、白为主,长约二至三米。脚穿草鞋、布鞋或钉鞋。冬天,老年人多缠青布裹脚,以此御寒。
矮领对襟蜈蚣扣式上衣,它是土家族男性上衣的主要款式,矮领、对襟,在胸前以蜈蚣扣锁襟,一般不绣花,但也有在袖口贴花边栏杆的。这种款式往往与绣花板带相配,是土家族男性在社会生产、日产生活中最主要的服装。
其实,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服装,大多数都有蜈蚣扣,实际上也是盘口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