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一部中国最古记言历史的传承与辨伪之路
《尚书》:一部中国最古记言历史的传承与辨伪之路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记言历史文献,其内容、传承和真伪之争构成了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章。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尚书》的前世今生,从其成书过程到历史传承,再到伪书的产生与辨伪之路,展现这部经典文献的学术魅力。
一、《尚书》的特点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记言比记事要简单一点,记言可实录,记事需剪裁。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如卜辞,《尚书》的大部分也是“辞”。辞是当时的“雅言”,即官话、普通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时的普通话后来一点也不普通了, 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
二、《尚书》的主要内容
《尚书》时间上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内容上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多称为“命”,臣告君的偶然有称为“谟”的。
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或根据亲闻或根据传闻。
三、《尚书》的成书
作者考证,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但那时候“书”只是古代的档案,并未结集成书,《尚书》的成书也许是在汉人之手。
汉人将档案编辑起来改称《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有表示尊信的意味。
至于《书》成“经”,始于荀子,到了汉代才得到普遍认同。
四、《尚书》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
其一:伏生墙壁藏书
秦博士济南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汉定天下,伏生回家发现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有二十九篇了。
伏生私开辅导班教授这二十九篇《书》,汉文帝知道了,派掌故官晁错也来学习。当时伏生的学生们用隶书钞录流布,形成了东汉以来所谓的《今尚书》,或者叫《今文尚书》。皇帝们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尚书》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后来传经的儒者们为了尊崇《尚书》,硬说它是完整无缺的,还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
其二:孔壁藏书
汉景帝时的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鲁恭王吓坏了,赶紧把这些书交还给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孔安国便对这些用“古文”写的书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当时通行本多了十六篇,这个书被称为《古文尚书》。因为语言和文字都太“古”,导致当时人无法读通,只能被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汉成帝汉哀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尊崇《左氏春秋》《毛诗》《逸礼》以及《古文尚书》等一些“古文”经典,与当时的“五经”博士们展开了争辩 。后来称之为“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表面上争的是经书,实质争的是道,而“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争的是禄位与声势。今文派解的是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而古文派则负起了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他们各得孔子的一端,实质上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古”压倒“今”,学者们以兼通为贵。《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其三:杜林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
东汉初的杜林得到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珍惜,颠沛流离中也总是随身带着。当时的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部书作过注。最后失传可能是三国兵乱的缘故。
而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可能是被埋没在皇家图书馆,最后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也亡失了吧。
五、冒名顶替者
其一:西汉成帝时东莱的张霸
张霸以为别人都不懂,就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汉成帝将这部书与孔壁藏书对照着看,发现不对就把张霸抓起来了下了狱。但没有禁止那部书,直到张霸的再传弟子谋反,那本书才被废掉。那是第一部伪《古文尚书》。
其二:三国末年的王肃
王肃既博学又有野心,关键还有后台,他是晋武帝的外祖父,是皇帝的妈妈的爸爸。
王肃很费心思地伪造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可是按照古代的档案,《尚书》应该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更多才对。王肃伪造的这部书影响很大,不过因为句子太好懂了反而露出了马脚。
永嘉之乱时,王肃的伪书散失了,东晋元帝时的梅赜发现了它又拿来献给了朝廷。于是,伪书与马融、郑玄作注的《古文尚书》并行了。隋朝时伪书还压倒了马、郑一派。唐朝时更加推崇王肃的伪《尚书》,伪《尚书》一直冒名了一千年,而马、郑注的《尚书》到宋朝差不多就算亡了。
六、漫长的打假之路
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
(一)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著有《书稗传》可惜失传了。
(二)朱熹因为孔安国的“古文”句子完整,又平顺易读,觉得可疑,但没有证据。还信了一部分,甚至引用了里面的话。
(三)元代的吴澄,断然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
(四)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
(五)真正打假彻底,做到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是清代的三位可敬的学者。
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他们把作假的罪名加在了梅赜头上。第三位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把真正的造假大王王肃揪了出来。
七、未来的路
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
对其中的二十九篇真本也应该分别的看。
(梳理原文,大师们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