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二月二
诗词里的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传统节日里,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一起感受春光的美好、美食的诱惑、踏青的乐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
二月初二,北国尽管春寒料峭,但冰消雪融之间已露出春的气息,而南国则是风和日暖,花儿绽放,大地一片绚丽和灿烂。这样的时光穿越千年依旧美好,诵读那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词名篇,春日之美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月二之美,美在春光
那是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那是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诗中的“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那是吴大澄《二月二日龙阳道中作》诗中的“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那是方岳《二月二日即事》诗中的“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那是释行海《丙辰二月二日喜晴》诗中的“陌上鹅黄初染柳,不禁烟雨袅轻寒”;那是程俱《二月二日富阳城东 其二》诗中的“一春何许最佳处,柳色初匀思杀人”……春风和煦,蜂蝶穿花绕柳,翩翩飞舞,烟村如画,入眼处菜花黄得烂漫,田间小路上,鹅黄的柳芽儿已经慢慢伸展,在烟雨之中,袅袅吹拂,别有一番诗意,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心动?
二月二之美,美在美食
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中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众所周知,有“诗魔”之称的白居易还是一个“天生吃货”,他诗中提到的“菜甲”便是初生的菜芽,这鲜嫩的菜芽是春天里最好的美食,白居易自然是不能放过的。宋代文学家张耒《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中写道:“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遗憾中却非常鲜明地记录了二月二这一天因为下雨不能出去挑菜做羹的心境。宋代时,每年农历二三月,百草生发,青年妇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应时节,供制春盘,称为挑菜,当时并以二月初二日为挑菜节。唐朝《秦中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可见春日之野菜是非常受欢迎的,也是二月二节日中的独特美食。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清代蔡云的这首《撑腰糕》写的是江南一带二月二吃“撑腰糕”的风俗。诗中所说吃“撑腰糕”的风俗,在江南一带传之久远。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平、椭圆形、中间稍凹的人腰状塌饼。二月二这天春意正浓,大家互相劝说吃“撑腰糕”,以治腰痛。
二月二之美,美在释怀
唐宋时,二月二日兴踏青出游。刘攽《次韵裴库部二月二日游傅园》诗中的“银壶担酒马驮妓,莫辜乘兴宁伤频”可见其热闹景象;韩琮《二月二日游洛源》诗中的“旧苑新晴草似苔,人还香在踏青回”令人回味无穷;张咏《二月二日游宝历寺马上作》诗中的“春游千万家,美女颜如花”更是美不胜收;强至《二月二日作》诗中的“紫丝结鞚谁家子,马跃东风试薄衣”英气逼人令人向往……
其实,二月二日踏青
踏的何止是春色
在宋朝,有些地方,花事繁茂。二月二也被称为花朝节。南宋陆游晚年曾经在二月二日梦见前妻唐婉,一起游历沈园,而唐婉已经去世多年。小园春色,成为他情感的动人背景,醒来当然是老泪纵横。“二月二日桃花新,咫尺城南别有春。”明朝徐笃的《桃花诗》告诉我们:二月二日,无疑是桃花节。因为惊蛰始,桃花开。这是明朝人二月二日郊外踏青,看见桃花盛开的美景。就在城市郊区的山林里,就有数不尽的桃花盛开。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但是桃花十路,山路弯弯,反而显得自己像修仙寻道的世外高人。唐伯虎穷困潦倒时,也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买下了桃园,才能过上较为稳定的生活。所以才有了桃花庵里桃花仙的美诗。
二月二之美,美在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是诗人对二月二“迎富”风俗的记录,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和快乐的农家生活让诗人羡慕不已;“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让诗人在雨中想象着菜园的蔬菜一定长得格外旺盛,仿佛听到一畦畦的春水在辘轳声中流转;“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则是诗人看淡名利归隐田园的一种期许,而“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中,有的不仅仅是羁旅的愁绪,还有对故乡浓浓的思念。
二月二,龙抬头,在诗词里感受古人节日习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学古人出去走走,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多亲近自然,相信会找到那种从未有过的松弛感。
本文原文来自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