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
读书笔记:《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集合,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将从《诗经》的成篇、理解以及权威解读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部经典之作。
一、《诗经》的成篇
诗缘何而来?诗歌,诗的源头是歌,是歌谣。歌谣是唱出来的。人是群居动物,需要表情达意。遇到开心的事情或不开心的事情,就要呼、要喊、要唱,还要反复唱。大家跟着唱,学着唱,改着唱,流行歌谣就来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就是随口唱,乐歌就是跟着乐器唱,当然它们都是有节奏的。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后来慢慢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再后来有了文字,就可以把歌谣记录下来了,记录下来的歌词就是最初的诗。还有人专门收集乐词,收集乐谱。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后来乐谱丢了,只留下三百来篇唱词,这就是后来的《诗经》。
二、对《诗经》的理解
“诗言志”。那时候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国宴上,各国使臣常常会点诗让乐工来唱。
“断章取义”的理解: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子太叔用“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表示郑国对赵孟的欢迎。
孔子用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孔子之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三、《诗经》的权威解读
春秋时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孔子时代,孔子按照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的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孔子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是毛氏的《诗传》和郑玄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大毛公毛亨创始《诗经》的注解,小毛公毛苌完成了注解。而东汉的郑玄是专给《毛传》作《笺》的,他们都是以史证诗。《诗序》有《大序》《小序》,《笺》中更多地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艺”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而后来的人则认为这三个字大概都是从音乐得名。风、雅、颂之外,其实应该有个“南”,就是南音或南调。
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以警诫自己。
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可能是兴比较重要些吧。
知识链接:
“六义”:
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
雅---“朝廷之音曰雅”,是京城地区的正乐;
颂---“宗庙之音曰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注》指出: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叙事)。
“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以物喻志)。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触景生情)。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指我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
礼指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指的是六套乐舞;
射指军事射箭技术;
御指五种驾车技术和在不同场合中驾车的礼仪;
书即六种造字法和用字法;
数指九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