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同样是出使被俘,宁死不降,为何张骞封侯而苏武却没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同样是出使被俘,宁死不降,为何张骞封侯而苏武却没有?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25/15/8250148_1129654174.shtml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却在途中被匈奴俘获,历经11年磨难才得以返回汉朝。同样以"奉使"闻名的苏武,则被匈奴扣留长达19年。两人在被俘期间都展现了宁死不降的气节,但为何张骞被封为博望侯,而苏武仅被任命为典属国?

担负的使命不同,决定了两人出使的价值也有差异

  1. 张骞的目的是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汉武帝即位后,随着汉朝国力的强盛,意欲对匈奴用兵,以解决匈奴之患。当时,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匈奴世仇之意,但苦于无人相助后,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想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断匈右臂"。而张骞正是在担负着如此重任的情况下奉命出使西域的。

  1. 苏武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礼尚往来,互通友好。

苏武出使的背景是:汉朝和匈奴已经相互攻伐多年,匈奴在政权发生变更后,主动送还了扣押的汉朝使臣等人员,并表达了想两国修好的意愿。

汉武帝为了赞许匈奴,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

丝绸之路,军功显赫

张骞出使西域途中,亲身行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使中原得到了前所未闻的丰富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

之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还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为了解地理情势,熟悉水草资源,先前收集了很多西域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资料,他以行军向导的身份,为异域作战的汉朝远征军的胜利提供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保障。

汉武帝因此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张骞出塞,首使西域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是永远不能被磨灭的。

反观苏武出使西域时间要晚于张骞,所以他只能是出使西域第二人,功劳比张骞就小很多。

时机不同,造化弄人

有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细节是: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被抓11年,返回汉朝时,面见了汉武帝,汉武帝对自己派出去的使臣能有如此气节,感到十分欣慰,自是对张骞大加夸奖。

而苏武被囚达19年,这19年发生了很多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汉武帝死了,而苏武在汉武帝死后三年方才归汉,回去面见的却是汉宣帝,可想而知苏武回去是太晚了,毕竟新君是不太能理解先帝派出的使节的遭遇和境遇的。

后世影响,却是张骞不及苏武

虽然张骞被封博望侯,要高于苏武被封典属国,但是后世的影响力却是张骞不如苏武。

苏武不为威胁利诱所动,甚至"引佩刀自刺",至死不降匈奴的典型事迹,以及苏武牧羊的形象,成为千百年来究"忠"与"节"的道德教育的榜样。

班固认为他是实践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原则的典范(《汉书·苏武传》)。在汉朝后期时,苏武已经成为图画形貌于麒麟阁的11位名臣之一。

有人曾统计过汉代以后的正史记录,发现"苏武"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张骞"。由此看来,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意识中,所谓"张骞立功异域",是不如"苏武忠君报国"的,就实现外疆立功(如张骞"凿空")和表现政治忠贞(如苏武"全节")两个方面来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更符合封建统治者对臣子忠诚侍主的要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