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最吸金,从民国钱庄的十六亿两白银到现代银行的千亿美元
从古至今最吸金,从民国钱庄的十六亿两白银到现代银行的千亿美元
从钱庄到银行
官方文献最早出现“钱庄”一词是在清乾隆十年(1747年),福建巡抚周学健奏称:“但铺户奸良不一,应敕各州查明,该处钱庄若干,钱铺若干,造册”。
但是在“钱庄”出现纸面信息以前,中国历史上早就拥有了和近代银行相似的金融机构。“银行”一词也并非是舶来品,唐宣宗时期(公元847~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蔡襄知福州时,作《教民十六事》有记载“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
协同庆钱庄 协同庆票号在咸丰六年(1856)创立于平遥南大街。
现代银行最基本的功能便是“储蓄”,而中国古代出现专门办理储蓄业务的金融机构大致起源于唐朝。众所周知,唐朝以商业繁荣和大一统的盛世著称中华历史,发达的商业催生了大量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质库:由国家开办的借贷机构)、专门替人寄存、保管钱物的柜坊。
平遥县西大街日昇昌票号旧址
而真正堪称是中国近代银行前身的“钱庄”,成形于明末清初,明末,“钱庄”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仅是“储蓄”,还办放款、兑换等,进入满清后进一步壮大,直到清末(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后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的诞生。
民国钱庄
古代的钱庄吸金手段其实和如今的银行相比,核心业务都是相同的,都是承担货币兑换,存兑,异地存取,后来又都发展到吸收存款,放贷这一步。可以说但是的钱庄银号已经能做如今大多数银行的业务了。
俗称“袁大头”一元银币
根据当年的民国政府统计,仅在杭州地区的40家钱庄年放款总额就已经达到了974.2万银元(民国时期杭州钱庄述论19121936),估算全国经由钱庄流通的银元价值在16亿17亿两白银之间。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
民国时期一块一元的大洋等于七钱二分银,俗称“银一两”,先不提收藏价值,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700多元人民币,16~17亿两白银,我们取个最低值16亿两,不严谨的估算一下价值:1.12E+13(1.12X10的13次方)。
现代银行
上文中,有提到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银行是清末(1897年)的中国通商银行,但是早在1845年,在香港就已经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外资银行,它就是前身为西印度银行,总行设于印度孟买的英国特许银行——丽如银行(1845年改名为东方银行)。
丽如银行(东方银行)旧址
丽如作为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金融堡垒,先后在香港(1845年)和上海(1847年)开设了分行。它通过经办国际汇兑等,从包括罪恶的鸦片贸易在内的英国对华贸易中攫取了巨额的暴利。
1851年上海丽如银行股票一股一枚
作为“特许银行”,丽如银行在发挥银行的职能方面得到了英国政府的特别庇护和支持,“皇家特许状”甚至授予其在中国的“发行银行的资格”。据资料记载,19世纪50年代,当时上海上流通的钞票大都是由丽如银行发行的。
1853年丽如银行股票2 5磅
汇丰银行1864年于中国香港设立总部,在其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之间的20余年迅速取代了其他列强在华利益,直到新中国成立之时,这段列强们使用银行作为金融武器攫取中国财富的血泪史才宣告结束!
吸金方式
无论是消失在历史中的钱庄还是如今的现代化银行,他们都是依靠别人的钱获利,从商业模式上来说,和其他生意没有本质区别—低买高卖赚差价。
2019年全球银行吸金Top5
比如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在银行一年存款10万,银行给你利息0.3%,A向银行贷款10万,贷款年利率4.75%,你的钱被贷走了,这中间产生的差值就是银行赚的钱。
按照这个思路,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是借款,这其中产生的利润无法想象。这只是银行最基本的赚钱方式,自明清钱庄的盛行再到近代列强银行业对中国的冲击,最后到当前的世界金融形势,如今的中国银行金融业已经非常成熟,吸金体系庞大而繁杂,覆盖到我们的生活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