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婆婆纳:一种兼具药用和绿化价值的观赏植物
阿拉伯婆婆纳:一种兼具药用和绿化价值的观赏植物
阿拉伯婆婆纳是一种玄参科、婆婆纳属的铺散多分枝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其叶片呈卵形或圆形,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花冠呈蓝色、紫色或蓝紫色,花期在3-5月。蒴果肾形,网脉明显,种子背面具深的横纹。
形态特征
阿拉伯婆婆纳为铺散多分枝草本,高10-50厘米,茎密生两列多细胞柔毛。叶2-4对,具短柄,卵形或圆形,长6-20毫米,宽5-18毫米,基部浅心形,平截或浑圆,边缘具钝齿,两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苞片互生,与叶同形且几乎等大;花梗比苞片长,有的超过1倍;花萼花期长仅3-5毫米,果期增大达8毫米,裂片卵状披针形,有睫毛,三出脉;花冠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长4-6毫米,裂片卵形至圆形,喉部疏被毛;雄蕊短于花冠。蒴果肾形,长约5-毫米,宽约7毫米,被腺毛,成熟后几乎无毛,网脉明显,凹口角度超过90度,裂片钝,宿存的花柱长约2.5毫米,超出凹口。种子背面具深的横纹,长约1.6毫米。花期3-5月。
生长环境与分布
阿拉伯婆婆纳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伊宁)。它是一种归化的路边及荒野杂草。
生长繁殖
阿拉伯婆婆纳既可进行有性繁殖,又可通过无性繁殖来维持种群的繁衍。无性繁殖能有效地降低有性繁殖所带来的风险。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阿拉伯婆婆纳无性繁殖对有性繁殖的影响不尽相同。密度条件对阿拉伯婆婆纳的有性繁殖和资源在部分构件中的分配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阿拉伯婆婆纳为了适应更强的竞争压力,可能在部分营养构件的生长过程中,对其有性繁殖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在低密度条件下,种内或种间竞争压力较小,因而所有营养构件的变化都会显著地影响到阿拉伯婆婆纳果实数量和单株果实干重的变化。
种子的获得与播种栽植
4月底至5月初,阿拉伯婆婆纳种子成熟,此时收集其植株,放在塑料薄膜上置于阳光下晾晒,种子自然裂开脱出,去除杂质后收集干燥处保存。
播种栽植在9月中下旬进行,将花坛表面用腐熟的厩肥覆盖约5cm,然后翻耕20cm,耙平。花坛设计为长直径3.5m的圆形花坛。栽植分2种方式进行:第1种是在花坛内部由中心呈放射状分6个区域,区域间留20cm的间隔,区域内均匀播种或栽植阿拉伯婆婆纳。播种时,将种子和细沙按1∶50的比例拌匀,散播在地表面,然后,用耙子耙平地面,掩埋种子;栽植密度按株行距35cm定植。间隔内栽植2行泰山野生土元胡(Corydalis humosaMigo),株距5~7cm,行距13~17cm,挖5cm的穴栽植土元胡。第2种方式是在花坛内均匀撒播阿拉伯婆婆纳,然后在其中按株行距25cm栽植羽衣甘蓝。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阿拉伯婆婆纳在中药中名为肾子草,别名灯笼草、灯笼婆婆纳。其全草可入药,性味辛、苦、咸,性平,具有祛风除湿、壮腰、截疟的功效。
绿化价值
阿拉伯婆婆纳从10月初出苗呈现绿色,在整个冬季保持深绿色,第2年3月前后开始返绿并持续到5月。其种子于4月渐次成熟,经3~4个月的休眠期便可萌发,11月上旬达到出苗高峰。整个冬春季节,阿拉伯婆婆纳能较好填补草花花坛裸露地表的不足。
在我国寒冷的北方,阿拉伯婆婆纳从10月出苗生长,逐渐铺满地被,以翠绿的叶色装扮着寒冷的冬季,翌年春季3月开始不断开出蓝紫色花。两种栽植方式各有千秋。夏季前后,装扮花坛的作用就可以由众多的草花完成。
阿拉伯婆婆纳在早春开花以后,营养生长减缓,部分叶片开始向上斜生,与枝条浑然一体,极具观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