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中国文化史册之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
彪炳中国文化史册之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孙思邈被誉为"药王",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道教学者。他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还以其高尚的医德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成为了后世尊崇的医学圣人。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医学大师。
传奇一生 生卒成谜
在中国文化史册里,被誉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令后人仰慕与追寻。
据考查,唐朝京兆华原就是当今的陕西铜川耀州孙家塬。有人说,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公元541年,有人说他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于唐永淳元年(682年)辞世。无论按哪一种说法,孙思邈也有超过百岁行于世间。
孙思邈一生修道,治病救人,以德为重。孙思邈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足,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千金要方‧养性序》)
孙思邈的著作很多,据统计有50余种,其中医学类的17种,养生类14种,内丹、气功类6种,金石药类7种,占卜5种,道家类的3种等等。也就是说,除了是一位医学名家,还精通养生,阴阳,炼丹技数等。其中,为后人突出推崇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还是中医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对病人,不问“贵贱贫富”,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后被西方尊称其为“医学论之父”,为传统中医留下极为重要的瑰宝。
据说,到了唐永淳元年(682年)的某天,孙思邈早起沐浴 洗完澡穿好衣服,整齐衣冠,端正而坐;告诉子孙说:“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意思说,“我将升天,在天庭为官”。说完就咽了气。脸色还像生前一样,没有改变。到盛殓时,忽然尸体不见了,只剩下了一堆衣裳。据《大唐新语》记载:”月余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焉,时人疑其尸解矣”。道家成仙有两种主要方式,黄帝是乘龙白日飞升,孙思邈是“尸解”,一种“假死”的方式,其实他已经得道成仙了。
在陕西耀县药王山(原称五台山),有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在每年黄历二月初二有“二月二药王庙会”。在耀县有“真人祠”、圣母殿与祖茔碑。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孙思邈被追封妙应真人。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北周元老独孤信称他为圣童。然而,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他熟知的周围百姓也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从小的苦难环境,让孙思邈乐于帮助他人的品格,也令他终身勤奋不辍。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他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兼好《释典》。
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系统性论述了医德规范,强调为人治病,需皆一视同仁,以德养性、以德养身。
淡泊名利 辞谢封赐
由于孙思邈不仅艺术过人,而且精通百家,人品高尚。他历经的多个朝廷都要封赐他,让他做官,但孙思邈认为仕途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
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唐太宗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
后来,唐高宗继位,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鄱阳公主的宅邸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孙思邈。
龙宫奇方 回馈善心
中国传统文化里,修道之人读很讲究道德,重德行善,孙思邈的一生也正符合这个特点。据说,正因为他的怜悯和善心,因缘际遇,得到非常效验的龙宫奇方三十首。而且,孙思邈还把它们编进了《千金方》一书中。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孙思邈外出,碰见一个牧童砍伤了一条小蛇,很是同情,就用衣服包好带回家来,用外伤药敷好,包扎好伤口,放回了草丛中。十几天后,孙思邈出游在外,远远来了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少年来到跟前,翻身下马,跪倒便拜:“感谢你救了我的弟弟。”
孙思邈还未明白过来,少年又邀他到家中一坐,说着就把自己的马让给孙思邈,自己跟在后边走得很快。不多会儿就走进了一个城廓,但见花木盛开,殿宇辉煌。
有一个人穿戴打扮像是一位王者,带着很多侍从,起身迎接他,说:“深蒙先生大恩,特意让我的孩子请你。”说着指著一个穿青衣的小孩说:“前些天这孩子一个人外出,被一个牧童砍伤了,多亏先生您脱衣相救,这孩子才有今天。”又让穿青衣的小孩跪倒磕头。
孙思邈才想起脱衣救青蛇的事,悄悄地问一个旁边的随从这是什么地方,那人说这是泾阳水府。
王者便设下酒席歌舞宴请孙思邈。孙思邈说正在练习道术的辟谷服气,只喝了一点点酒。在这个地方过了三天,孙思邈要走,王者搬出金银绸缎相赐,孙思邈坚辞不要。
王者感激之余,叫他儿子拿了一本书叫《龙宫奇方三十首》送给孙思邈,说:“这些方子可以帮您济世救人。”然后,就用车马送孙思邈回去了。后来,孙思邈用这些方子试着给人治病,非常效验,就把它们编进了他撰写的《千金方》书中。
良医治病 人身如天地
卢照邻是孙思邈的学生。 一次,卢照邻问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孙思邈的回答不仅十分精彩,也足能让人见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统中医的精粹。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自信而大气;“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有先机之能;“行方”是指不贪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行医,人生在世,如果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应如是!
孙思邈,古今医德医术一流的名家,一生修道行医,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成为中国文化和历代医家中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