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测量血糖?关键要知道这几点!
如何正确测量血糖?关键要知道这几点!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血糖监测是控制病情的关键环节。正确的监测方法不仅能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还能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状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帮助您避开常见的监测误区。
在糖尿病的日常管理中,血糖监测是重中之重,我们通过有效的监控病情变化,得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的监测指标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尿糖等。
血糖是从饮食中分解而来的单糖(葡萄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当下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尿糖,也就是测试尿液中的含糖量,正常健康人尿液中含糖量极少。
对于做过支架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该测量值往往因为不同的仪器测定而出现波动,总体上确保控制目标小于7%即可。在决定治疗方案前,应每3个月监测一次,对照几次结果再做具体的治疗。治疗达标后可适当放宽至每半年检查一次。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不是万能的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有不同的用途,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运用。
假如某一次监测发现血糖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说明近2~3个月平均血糖控制还可以;假如单次血糖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则说明近2~3个月血糖控制得不够好。
然而现实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过往疾病的关系,多被要求注重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下意识地忽略血糖监测。实际上前者无法反映血糖波动的情况,故而不能代替日常的血糖监测。尤其当患者感到不舒服时,还是要快速监测一下血糖。
采血时挤压手指
测血糖就需要采血,正确的采血方法是:采血前将手臂下垂10~15秒,待指尖充血后,在左手无名指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扎针,让血慢慢溢出。
但是也有节外生枝的时候,比如有些人为了加快速率,会用力挤压扎针的部位,实际上这么做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再比如,扎手指前消毒酒精没有完全挥发,或者采血量过少等,也会导致最终的监测结果偏低。
测量前盲目停药
糖尿病患者无论是检查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应该正常吃药。很多患者盘算着通过测量停药后的血糖值来验证药效,其实这是事与愿违的。
血糖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患者在药物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显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病情,干扰医生的判断,严重者还会因为血糖波动而加重病情。
采血时间把握不准
经常会有老年患者因为坐车或排队挂号等原因,导致快到中午了才进行血糖监测。饿了一上午,此时空腹血糖数值还有参考价值吗?
严格来讲,空腹血糖反映的是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理论上只有过夜禁食 8~12 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8点前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空腹血糖。如果空腹时间过长,势必引起体内各种激素发生变化,此时所测数值显然不标准。
血糖监测跟着感觉走
包括常人在内,都有一种“不舒服了再看医生”的习惯。糖尿病患者也如此,他们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如出现多尿、视力模糊和口干舌燥等症状后才到医院。
实际上这么做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有些患者血糖很高,但是症状不明显。这类患者如果没能及时通过测量血糖来制定必要的诊疗方案,高血糖状态很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并发症。
血糖监测既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心血管领域的重点之一。因为监测血糖做得到位,可以帮助医患双方了解血糖控制的是否理想,有无发生低血糖的情况等。同时也给改善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予以佐证,最终为调整饮食和用药提供真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