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中的马图拉与犍陀罗艺术(下)
佛造像中的马图拉与犍陀罗艺术(下)
上期跟您介绍了马图拉艺术的几个基本特点。那么相对于印度本土特色明显的马图拉艺术,位于贵霜帝国核心地区的犍陀罗艺术,则呈现出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的特色。其对中国佛像雕塑影响也最为深远。
犍陀罗是一个地名,字面的本意是芳香之地。可能是早期这里曾经出产过很多香料吧。他的历史悠久,文明兴起得非常早。早在古印度十六大国时期,犍陀罗国就是和摩羯陀国、拘萨罗国并立的大国。不过虽然它也是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但它的命运却相当波折。就像是一个被人争来抢去的倒霉孩子,在几百年间历经了众多王朝的征服和洗礼。
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它被古波斯第一帝国,也就是上一集提到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给征服了。所以在此后大约两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是属于波斯帝国的,因此也就大量的吸收了波斯文化。到了公元前四世纪,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横扫欧亚大陆,跨海而来消灭了波斯帝国。这个时候的犍陀罗,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马其顿的国土,希腊文化也随之大批的涌入,所以它又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几十年后的孔雀王朝崛起后又把犍陀罗收入囊中,相当于在离开印度三百多年以后,这时它又重新并入了印度的文化领地。而且阿育王当时在完成佛教经典结集之后,不是派了众多僧团四处传播佛法吗?其中由摩阐提比丘所带领的那一队僧团,来到的就是犍陀罗。佛教也就是这个时候对此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孔雀王朝衰败,希腊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又占据了这块土地,然后游牧的塞种人和大月氏又先后杀来,直到公元一世纪左右,这个地方才成为了贵霜帝国的核心区,也总算是迎来了一大段时间的和平与繁荣。
要说为啥犍陀罗这娃这么命苦呢?那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这个犍陀罗地区,指的是包括今天巴基斯坦的北部,以及阿富汗东北部在内的一个比较广泛的地区。从中亚进入印度腹地的开博尔山口就在这里。所以呀,周边的这些大帝国,甭管谁强大了,动不动就打他,伊朗高原的民族想要进入印度次大陆,印度帝国想要获得与外界陆路贸易的交通要道,都必须控制犍陀罗。所以呀这个倒霉蛋孩子,就被人争来抢去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也因此交汇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这几大体系的多元文明,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咱们华夏文明的一些基因,也传播到了这里,所以此地的文化艺术极其发达。它啊就属于妥妥的多个文明的混血儿。
比如举例来看这个地方出土的一些文化遗址,首先在今天阿富汗的东北部,有一座古城叫做阿依哈努姆,在这座城市的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波斯文化的建筑神庙,其中有一个比正常人的脚要大三倍的巨型脚掌的石雕,这个脚掌是来自于一尊希腊文化的主神——宙斯的雕像。其次,贵霜帝国的首都富楼沙——也就是白沙瓦,就位于犍陀罗地区,在这里又是迦腻色迦寺,又是迦腻色迦大塔,佛教的建筑艺术呢,在这里呈现得淋漓尽致。在它的西北方就是巴米扬地区,大伙儿熟悉的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就在那里。在它北边,是斯瓦特河谷,在这里还有一个细分的艺术门类叫斯瓦特艺术,他的建筑风格又十分具有印度本土的特色。这个地方,还是藏传佛教鼻祖莲花生大师的出生地。
犍陀罗国的首都叫做塔克西拉,它附近的希尔卡普地区有一座佛教寺庙叫双鹰庙,但是它的建筑风格完全就是希腊神庙的样子。寺院皆由石头砌成,建筑顶端都是典型的希腊柯林斯式柱头。这个城市里有大量的石雕建筑,也由此催生了犍陀罗艺术。
在犍陀罗地区,佛教艺术也是围绕着佛塔开始的。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讲马图拉艺术的佛塔的时候提到,早期佛塔是覆钵型的。下面有圆形或方形的底座。但是犍陀罗地区的佛塔就不太一样了。佛塔的底座更加丰富,并且分层。最高的底座有四层。一开始佛塔或佛寺中的雕刻,也都以浮雕的形式出现。有神话或者宗教场景,生活场景。包括庆祝农作物(葡萄)丰收或酒神节狂欢的景象。有些寺庙的雕像中还出现过制造或者保存葡萄酒的工具。这就充分展现了希腊文明和佛教文化的交融。
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发展,犍陀罗佛寺艺术中希腊波斯文化的元素开始慢慢减少,而以莲花,脚印,白象,法轮等象征佛陀一生过程的雕像开始增多。到了迦腻色伽时期,在国王大力推进佛教的影响下,这里就诞生了影响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犍陀罗佛造像艺术。
为什么这里会出现最有影响力的佛造像呢?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是出于佛教本身发展的需要。在贵霜帝国时期,佛教开始走向成熟。其中大乘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修行者不能只追求自我的解脱,而是要广度众生,帮助众生一起趣向解脱。既然如此,就需要寻找更加能够提高佛法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的手段。部派佛教的那种阿毗昙式的议论太深奥了,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听不懂。要让他们亲近佛法,接纳佛法,就需要更加形象化的具象化的手段,而且随着信众的增多,在绝大多数信众心中啊,都会慢慢的产生一个难以遏制的想法,那就是佛陀如此智慧,如此慈悲,他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佛陀到底长什么样儿呢?就这种朴素而广泛的诉求是佛像诞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
第二,各类佛教艺术手段的不断完善,佛教历史中有位马鸣菩萨,他除了有研究佛法教理本身的著作之外,还写出了《佛所行赞》,《美难陀传》这样的跟佛陀弘法有关的诗歌和剧本。同时他还是佛教音乐的整理者和推动者。大家可以从这里看出,为了配合大乘佛教的弘法,各种多元的艺术手段纷纷出现。因为你要让普通的信众老百姓去学巴利语,学梵语,再研究佛经,那是有相当的门槛的。但是音乐大伙都听得懂吧,戏剧大伙都喜欢看吧?这些艺术手段都是扩展佛教覆盖面的重要的抓手,因此绘画和雕刻艺术同样在这个时期,渐渐的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
第三,是犍陀罗地区的特殊性。一开始咱们就说了,犍陀罗这个地方由于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过去六七百年以来,城头变换大王旗,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滋养,而最善于雕刻塑像的希腊人,在广泛的信仰佛陀之后呢,就有非常大的冲动,也有非常好的技巧,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呈现佛菩萨的形象以及他们的传法故事,更重要的是,这种犍陀罗式的佛像艺术拥有比马图拉艺术更加广泛的适配性。这里的佛像在造型和审美上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波斯,还是在希腊罗马这样的欧洲地区,他被接受的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因为他的精神内核虽然是佛教的,但是其艺术形式,却能让整个欧亚大陆上的众多国家都能感到亲切和熟悉,这一点也是犍陀罗艺术最大的优势所在。
话说在贵霜帝国早期的时候,犍陀罗地区的人们开始不满足于通过莲花、脚印、法轮等形象来呈现佛陀的一生了。于是,开始出现了佛陀的真人像。最开始的人身像,是雕刻在佛雕板上的,相对而言在诸如脸部细节这种特别具体的部分,还没有那么的精致,但是已经是以人体的形象出现了。犍陀罗地区的浮雕版跟马图拉有些不一样,马图拉的浮雕版,一般来说在一块石板上,有多个故事,而犍陀罗的石雕版呢,则更多的是一块板上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围绕着佛陀的本生故事发展起来的,其中也包括很多佛陀累世修行的内容。
在早期的浮雕版中,最重要的、现存文物最多的就是燃灯佛授记的主题,犍陀罗关于佛陀故事的系列浮雕,一般也都是从这个主题开始讲起的,燃灯佛受记说的是释迦牟尼与耶输陀罗前世的事情,这个事说完了才开始进入其他的佛传故事。
传说在修成正果之前,佛陀曾经经历了许多世代的轮回。其中有一世他是位婆罗门的修行者,名叫善慧。有一次,善慧准备供养燃灯佛,但是他找遍全城都没有供养用的优钵罗花了。这时他遇到一个女孩有七朵优钵罗花。善慧用未来生生世世娶女孩为妻的条件向女孩换取了五朵优钵罗花,供养给了燃灯佛。燃灯佛感念到了善慧内心的虔诚,就为他受记,说在无量劫后善慧必定成佛,佛号释迦牟尼。这个就是燃灯佛授记的故事,也是咱们汉语成语借花献佛的由来。
后来这位善慧转世之后就成了太子乔达摩悉达多,而这个女孩呢,就转世成了耶输陀罗,二人也一如当初约定的那样,结成了夫妻。后来耶输陀罗又成了佛陀的弟子,最终自己也证得了阿罗汉果。燃灯佛由于是他给释迦摩尼佛授记的佛,所以他也被称为过去佛,再加上弥勒这个未来佛,因此就构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系统。
咱们今天寺院中的大雄宝殿不是都会供奉佛陀的造像嘛。一般来说是两种方式,一种叫横三世佛,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另外一种叫做竖三世佛或者纵三世佛。在这种竖三世佛方式,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就是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
那么我们说像这种雕刻着佛陀故事的石雕版,是佛陀人像画的最初形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这种形式还是不足以表达他们对于佛陀的崇敬和怀念,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一座一座的单尊佛像就出现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佛陀的样子该怎么雕呢?虽然在佛教经典之中已经记录了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希腊的雕塑家们并不满足于机械的照搬佛经的记载,而是更加立足于希腊式或者希腊罗马式的雕刻风格,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样子,塑造了最早的佛陀单人造像。
在这种类型的造像中,佛陀的身材高大健硕,头发呈水波状,或者旋涡状,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眼睛就不像马图拉艺术那样瞪得大大的,而是更加细长,有点微微眯着眼睛的意思。鼻梁是又高又挺,嘴唇也跟马图拉不一样,没那么厚实,而是比较薄,嘴唇上方还有两撇小胡子。身上穿的袈裟很像那种希腊式的包裹着双肩的长袍,衣服的褶皱比较厚重,立体感很强。跟马图拉艺术那种衣服紧贴在身上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时期佛陀造像的形象呢,主要分为行立坐卧四种。最多的就是站立和坐着的佛像。后来又出现了很多细分的门类,比如说佛陀的苦形象啊,就是雕刻出当年佛陀修苦行的时候,饿得皮包骨头的那个样子。在今天巴基斯坦的拉赫尔博物馆里就藏有一尊非常著名的佛陀苦行像。那么除了苦行像之外,还有这佛陀像呈现出一种妩媚的女性美。跟古希腊的爱神和美神阿弗萝蒂特有点像。
由此可见,当时的艺术家们在佛造像的设计上也是有着多元的选择和倾向的,那么我们说佛陀造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大乘佛教也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诸多的菩萨形象开始涌现。那么菩萨的造像又是借鉴了谁呢?根据艺术史专家的论证,建陀螺艺术中的菩萨造像,相对比较多的是借鉴了古希腊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样子。这佛造像的样子,总体上是比较朴素的,身上就穿了一个长袍式的袈裟。而菩萨像在身上,那东西就多了,什么颈圈,项链,璎珞,手链,手环全都有。而且菩萨像的身材更加的健壮有力,有一点像那种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也很浓密。比如说这个时候的弥勒菩萨像,大多数都是那种健壮男子的形象。跟咱们今天在寺院中看到的大腹便便非常富态的弥勒佛形象啊,那是完全不一样。
那么既然菩萨像有着这样比较共通的雕刻原则,那该怎么区分不同的菩萨呢?由于菩萨比较多啊,咱们就拿建陀罗艺术里边造像数量比较多的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来给您举个例子。
弥勒菩萨像
第一,就是看头部,这头发是扎起来的,也就是束发的是弥勒菩萨,头上带着宝冠的是观音菩萨。这个跟他们的出生有关系,弥勒的出生呢是婆罗门,婆罗门是修行者,头发是扎起来的。而观音菩萨跟佛陀一样出身刹帝利王族,所以他是戴王冠戴宝冠的。
第二,就是看手里边拿着什么东西,
那么手里边拿着一个净瓶的就是弥勒菩萨,唉,这个跟咱们中国的菩萨像不一样啊,咱们今天的菩萨像里面,手持净瓶,净瓶里面还插着根杨柳枝的,这是典型的观音菩萨。但是在犍陀罗艺术时期,拿净瓶的就更多的是弥勒菩萨,那观音菩萨拿什么呢?拿着一朵莲花或者是花琬,
通过头部的不同以及手持物品的不同,就能比较好地区分这两类菩萨的形象了。不过世事无绝对,弥勒菩萨也有戴宝冠的时候,那通常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描写他从兜率天准备降生之前的故事的时候,弥勒菩萨才会带宝冠。
观音菩萨像
除了这两位菩萨之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跟大伙说,一下这希腊神话里边有一个大力神叫做赫拉克勒斯。这个大伙都知道吧。他的典型形象是手里边拿着一个由橄榄树做成的大木棍子。他力大无穷,勇武异常,这个大力神的形象啊,也出现在了犍陀罗的佛教雕像中,他经常站在佛陀的身边,类似于啊佛陀的保镖,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他手里的木棍子就变成了金刚杵。而赫拉克勒斯本人也就慢慢的变成了佛教中的金刚手菩萨,专门负责保卫佛陀。这个形象啊,在犍陀罗艺术中出现得很多,对于我们包括云冈石窟在内的众多佛教艺术文化遗产都有影响。比如说甘肃麦积山石窟里面的狮子头盔武士像,就是赫拉克勒斯在东方的变体。另外在山西太原附近有一座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位权臣名叫徐显秀的墓,在这个墓里面出土了一个蓝宝石戒指,这个戒指上雕刻的图案就是金刚手菩萨,也就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其实啊,这个犍陀罗艺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门类,它持续发展了几百年的时间诞生了无数伟大的作品。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犍陀罗文化是『轴心时代』两个伟大文明—希腊文明与印度文明相遇的产物,前者贡献了造型艺术,后者贡献了价值理念,其结晶是犍陀罗佛事艺术,它以建筑为依托载体,以佛像为中心,以佛家族像、供养人像、彩绘及其他物件为装饰,形成完整的形象体系,向北方、南方和东方传播,对中亚、西域、中土等广袤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在各种历史博物馆里找找这样的塑像,我家附近的博物馆我就看到了这样风格的塑像。
这一期,我就把马图拉和犍陀罗的佛像艺术简单介绍完了,欢迎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