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啥要深夜打更,安静地睡觉不香吗?其中的智慧令人折服
中国古代为啥要深夜打更,安静地睡觉不香吗?其中的智慧令人折服
在古代的夜晚,一群身着粗布麻衣、手提沉重灯笼和锣的打更人,穿梭在寂静的小巷中,他们不仅是时间的记录者,更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
在古代,由于计时工具的匮乏,人们不能像现代人一样随时随地知道现在是几点。白天人们还能依靠太阳的方位大概判断时间,但到了夜晚就无从知晓了。这时候,打更人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夜晚的时钟
打更人的报时,是人们晚上判断时间的重要依据。报时也并不是简单的敲锣报数,而是非常有讲究的。从一更天到五更天,每一次敲锣都代表着不同的信息:
- 一更天:夜幕降临,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进入梦乡,更夫会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不仅是报时,也是提醒人们检查火烛是否都熄灭了,别等睡着了引发火灾。
- 二更天:“关门关窗,防偷防盗”,提醒人们加强安全防范,小心小偷。
三更天:“平安无事”,预示着夜间的平静。
四更天:“天寒地冻”,提醒人们注意保暖。
五更天:“早睡早起,保重身体”,劝诫人们规律作息。
黑暗中的守护者
除了报时,巡逻也是更夫的重要职责之一。更夫的工作时间从一更天持续到五更天,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七点到凌晨三点,长达十个小时。在这漫长的夜晚,他们需要每隔两个小时巡逻一次,走遍大街小巷,确保一方平安。
一旦发现盗贼、火灾等突发情况,更夫也会立即敲响锣鼓,呼喊救人,并及时向官府报告。他们的出现,不仅为百姓带来了安全感,更为城市的夜晚增添了一份保障。
而且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更夫都坚守在岗位上,他们风雨无阻,穿着粗布麻衣,提着沉重的灯笼和锣,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夜晚的街道。这份工作不仅辛苦,而且也是很危险的,但更夫们始终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城市夜晚的安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曾经穿梭在夜晚寂静小巷的更夫,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回声,偶尔在一些古装剧里面能听到。更夫的消失,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钟表的普及、城市的发展、现代化治安体系的建立,都让这个古老的职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但更夫的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却并没有消失,而且,人们也并没有完全忘记这一古老的职业,就像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就有着更夫的雕塑。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夫这个职业虽然没了,但他们的精神常在,也是在提醒着我们,别忘记了这群曾经默默守护社会和街道安全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