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会师”后,组建的红军部队为什么叫“红四军”?
“朱毛会师”后,组建的红军部队为什么叫“红四军”?
1928年4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朱毛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这支军队为什么叫“红四军”?这个名称背后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1928年4月,井冈山的春天格外明媚,山间的杜鹃花开得正艳。
这一天,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支衣衫褴褛却斗志昂扬的队伍在山间汇合,战士们互相拥抱、欢呼,仿佛久别重逢的亲人。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朱毛会师”。
朱毛会师
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成立的第一支“红四军”,也是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帜的部队。军长为朱德,党代表毛主席,参谋长王尔琢。
这支军队,为什么叫“红四军”,而不叫“红一军”呢?这是因为,这个名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我党在革命初期的战略智慧与革命理想。
首先,是继承北伐传统,延续铁军精神。
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叶挺领导的独立团以英勇善战闻名,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叶挺独立团
这支部队在北伐中屡建奇功,深受人民爱戴。南昌起义时,许多参与起义的官兵正是来自这支“铁军”。朱德本人也曾是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对第四军的传统和精神有着深厚的感情。
因此,朱毛会师后,新成立的军队命名为“红四军”,既是对北伐传统的继承,也是对“铁军”精神的延续,要像铁军一样,打不垮、拖不烂,成为革命的钢铁长城。
其次,是统一番号与扩大影响,凝聚革命力量。
当时,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分散在全国各地,番号混乱,缺乏统一指挥。井冈山会师后,毛主席和朱德一致认为,新成立的军队需要一个响亮的名字,既能体现革命性质,又能鼓舞士气。经过讨论,他们决定采用“红四军”这一番号,要让敌人听到“红四军”的名字就闻风丧胆!
红四军组建之后,在井冈山时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由于敌强我弱,红四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
红四军
毛主席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朱德曾风趣地说:“敌人退,我们跟着进;敌人驻下了,我们就从四面八方打冷枪,扰乱敌人,不让他们休息。”
这些战术让敌人疲于奔命,红四军却在战斗中不断壮大。
红四军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红四军每到一处,都会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战士们还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
红四军的斗争实践,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战士们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那时候,战士们的生活虽然苦,但心里是甜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在为穷苦人打天下。
1930年6月19日,红四军与红三军、红十二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后改称红一军团。
1930年8月23日,红一军团与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合编组成红一方面军。1932年底,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的建制,红四军番号撤销,部队于1933年6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红一军团第二师缩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是杨得志。
八路军
1937年9月25日,杨得志率领685团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之战,抢先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即“拦头”,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