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元宵来临说灯会
节令|元宵来临说灯会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的节日之一,而秦淮灯会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元宵节庆祝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南朝时期至今,秦淮灯会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工艺美术,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是流传于江苏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办,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秦淮灯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早在南朝时期,南京就出现了举办元宵灯会的风俗,是我国最早的灯会。
南朝时期,建康(今南京)形成了举办元宵灯会的风俗。《南史》记述了建康上元节盛况:“汇数万火盏,若星河灿天衢,人潮聚涌,广庭无隙也。”后来的唐、宋、元、明时代,元宵灯会举办得越来越红火,技艺高超的花灯工匠层出不穷,灯会场面越来越壮观。梁代简文帝萧纲《正月八日燃灯诗应令》云:“藕树交无极,花云衣数重。织竹能为象,缚荻巧成龙。落灰然蕊盛,垂油湿画峰。天宫倘若见,灯王愿可逢。”他还在《列灯赋》中写道“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对当时南京城张灯的盛况作了细腻的描述,烘托出节日的气氛。
《隋书》中记载了隋炀帝通过举办元宵灯会向各国使臣彰显强盛国力。元宵灯会也正是从隋朝开始,逐渐成为国富民强、太平繁盛的象征。《雍洛灵异小录》里有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唐代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记载:“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十余日。”明代唐伯虎的一首诗记录了灯会的盛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明代中期以后的《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和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秦淮灯彩的品类在明代已达二三百种,灯的制作工艺亦更加精妙。秦淮灯彩的制作,集中国传统的编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手工技艺于一体。明代正德年间《江宁县志》记:“上元作灯市,灯有楮练、纱帛、鱼鱿、羊皮、料丝诸品,又有街途串游者曰滚灯,曰槊灯,商谜者曰弹壁灯……”
清代甘熙《白下琐言》中说:“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清代张潮《板桥杂记》中这样描写秦淮灯船:“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
每年秦淮灯会开启以后,整个夫子庙地区便成了五彩缤纷的花灯海洋,可谓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疑似瑶池在人间”。秦淮河的夜色,美得迷人,波光灯影,让人不禁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