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长城:天下第一雄关的历史与传奇
居庸关长城:天下第一雄关的历史与传奇
居庸关长城,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位于北京西北约60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一座融合了自然美景与人文艺术的瑰宝,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秦汉时期的长城主要由土石筑成,北京以北数百里范围内,长城并未经过今北京地区。直到北魏和北齐时期,长城的修建才奠定了今天北京长城的基本走向,初步形成了北京长城防御体系的基本格局。
从昌平南口沿关沟向北直至八达岭,沿途景点众多,望京石、青龙倒吸水、天险等,被人们誉为关沟七十二景,与八达岭长城共同构成了一线旅游区,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独特景致。
居庸关位于北京西北约60公里,其地势极为险要,自古即为北京的屏障。关城建在崇山夹峙长达约20公里的关沟之中,关沟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中最北面的一陉即军都陉,是从大同、宣化通往北京的交通通道,关沟实际上是分隔太行山和燕山的一条断层,居庸关关城西跨太行山余脉,东跨燕山余脉。关城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着南下北京的通道,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居庸关的历史悠久,名称多次变迁。三国时称西关,魏时称军都关,北齐改称纳款关,唐朝称蓟门关、军都关、居庸关。辽、金、元、明、清各代都称居庸关。居庸之名,据元代人记载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庸就是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其实居庸关之名早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了。成书于战国末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
秦始皇修的长城没有从这里经过,也没有在这里设立关口,直到汉代,这里才有设关的记载。但汉代的长城也没有从这里经过,汉代的居庸关,只是当时的居庸县和军都县之间的一个关口,并不是长城上的关口。
居庸关修筑长城是自北魏才开始的,到北齐天保六年(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长九百多里的长城,后来又从这里往东修至山海关,这时居庸关才和长城有了联系,成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口。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金灭辽时,先打下居庸关,而后挥师南进,直取辽南京(今北京)。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yu}纪要》载,“宋宣和四年,金人谋取燕京,辽以劲兵守居庸。金兵至关,崖石自崩,压戍卒,辽兵不战而溃。金人度关而南,入燕京”。
金朝后期,蒙古族部队曾多次进攻居庸关。金人为了守关,曾把几重关门用铁水封固,关沟内外百余里,满布路障和铁蒺藜,并派大批精兵守关,以为元军插翅也难飞过居庸关。可想而知,居庸关的险要。宋嘉定六年(1213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大军进攻居庸关时,因金兵凭险坚守而久攻不下。最后蒙古兵转攻紫荆关,然后绕经涿、易二州由关里向外,两面夹击,才攻陷了居庸关。
元代,居庸关是大都(今北京)通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经常过往,在关内设有行宫、寺院、花园等建筑。现存的云台就是元代修建的过街塔台基,当初上面建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被毁。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上面重修佛殿,名泰安寺,寺于康熙年间焚毁,此后只剩云台保留至今。
明代,居庸关进一步成为军事重地。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修筑居庸关城。自此后历代都有修建,特别是景泰年间又将关城南移、扩大,并设水陆两道门,南北关城券门上的匾额就是明景泰十年修居庸关的真迹。在明朝时居庸关城建筑设施达到了最为完备的程度。其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镇(即八达岭)、上关城、中关城(即居庸关城)、南口五道防线组成,而居庸关则是指挥中心所在。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克宣府,迫居庸关,明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迎降,李自成越关入北京。
现在我们看到的居庸关城及建筑在东西山脊之上蜿蜒曲折的城墙即是在原基址上修复的,全长4142米。除山上长城外,还有一部分河套长城,长57米。居庸关长城呈圆周封闭形式;宽窄、高低变化较大,最宽16.7米,最窄1.2米,东山长城比河套长城高出三百七十米左右;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在清理基址时发现有花岗岩条石垒成的,有碎石块砌成的,有砖砌的,说明它的建筑年代不同;军事防御范围广,周围面积五十多公顷,南北券城相距约八百五十米左右,东山顶至西山顶直线距离1150米,防御设施有南、北券城、城楼、水门、水闸、敌楼、铺房、烽燧、角楼、炮台等。
从南口到北口的八达岭一带,在地势上是两山夹一水,这就是关沟,800多年前,这里流水潺潺,在关沟中清溪环绕,两山之上,重峦叠嶂,草木葱翠,禽鸟飞鸣,是古老北京的一处亮丽的风景线。金朝的皇帝金章宗钦定此处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并定名为“居庸叠翠”。金元之后,这里逐渐成为一条关沟古道。在历史上,关沟古道一直是从北京通向塞外的咽喉要道。长期以来,特别是清朝末年,中国人自己所修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以来,这里吸引了大量游客。人们逐渐把这里的山水古迹景致衍生出七十二景。关于七十二景的说法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地方连地址也弄不清楚,当然也就无法准确地考察。
著名的“望京石”就在八达岭城关东门外“居庸外镇”城门下。这块大石头长约15米,高约1米,宽3米,石上刻有“望京石”三个大字。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看到北京城。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北京,就站在这块石头上遥望良久,于是,后人就给这块石头取名“望京石”。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青龙倒吸水,在“居庸外镇”城关外公路北侧的山脚石壁上有一股泉水,这里的山石呈灰黄色,而独有一条青色的岩石,宽20多公分,自上而下直涌泉水,宛如一条青龙倒扎下来,在此做饮水状。
在“居庸外镇”关门外东北方向的公路旁,在一处用人工凿平的岩石上,刻有隶书体的两个大字“天险”。传说是明朝的人刻的。在“天险”二字的下方刻着一行小字:“类似于某某某到此一游”道光十五年镌刻“。
居庸关的南瓮城内有一座关王庙,该庙建于明正统年间。它坐南面北,面阔三间,为单檐歇山顶建筑,覆绿色琉璃筒瓦,旋子彩画装饰。檐前悬挂”关王庙“,正门两侧有一副黑底金字的“桃园结义同生死,赤胆忠心扶汉室”。庙内有关王像,像前有“汉寿亭武侯之位”的牌位。像两侧为周仓和关平。两边有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蜀汉名将。在居庸关内建关王庙,目的在于激励守关将士要像关羽那样,忠、义双全。
居庸关长城的敌楼大都保存完整。七号敌楼坐南面北,与南关城西面紧邻,它的屋顶为四面歇山顶建制,这在众多的敌楼中规格之高非常罕见。
居庸关长城的八号敌楼到十号敌楼之间是海拔上升较快的一段。因此,此处迎敌一面的垛口被设计成齿形,每个齿形垛口下都有一个对应的望孔用于观察、防御敌人。
齿形垛口的设计既考虑了军事上防守的需要,同时也兼顾了居庸关地势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
居庸关长城南面有一段约84米用碎石砌筑而成的垛口墙。用石灰灌注,非常坚固。这段碎石墙既贯彻了就地取材的建筑原则,也丰富了长城建筑艺术的形成,可谓一举两得。
居庸关地形十分险要,中间有一条南北向贯穿关城的水道。长城与河道交叉处建有双孔圆拱水门,是居庸关的水关关门。水门上有闸楼,内设水闸。用以控制水位、取水或泄洪。
居庸关云台坐落在关城内中心地段,是元代的佛教建筑。券洞内墙壁上的精美浮雕和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汉文、西夏文等6种文字镌刻的经文。是居庸关最具特色的一处。其雕工精湛流畅,造型别致,图案精美,是元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
关沟两侧山峦起伏,林木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之间无尽的胜景。故有“居庸叠翠”之名,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