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始于苏美尔”的来龙去脉
解读“历史始于苏美尔”的来龙去脉
苏美尔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其在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拱玉书的新作《苏美尔文明》近日出版,该书全面介绍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苏美尔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文明兴起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它在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诸多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苏美尔学是亚述学的“副产品”,从属于亚述学。至今,中国的亚述学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专业研究者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日前,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拱玉书撰写的《苏美尔文明》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呈现了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的苏美尔文明中最具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历史始于苏美尔”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西方世界历史研究领域比较流行的说法。“历史始于苏美尔”不是说苏美尔是人类文明唯一的发源地,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也是多源的。但无可否认,苏美尔文明发生得比较早,成熟得也比较早,在公元前3200 年至前1800 年这一千多年里, 苏美尔文明是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历史始于苏美尔”源自20 世纪50年代美国亚述学家克莱默出版的同名专著。《历史始于苏美尔》(1959年版)是一部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的著作,书中呈现了由苏美尔人创造的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27 项“最早”或“第一”,即首先由苏美尔人创造的27 项文明成就,或首先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在1981年的第三版中,作者又追加12项“最早”,把全书涉及的“最早”增至39项。然而,即使是39项,也远远不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最早”中的全部。如果把苏美尔文明中的“最早”列个清单,这个清单会很长。
研究苏美尔文明的学问叫作苏美尔学,但是苏美尔学并不怎么普遍——最普遍的是亚述学。为什么把这个学科叫作亚述学?因为在1842年之后,西方很多国家——从英国最先开始,后来法国、德国、美国,在两河流域开始了发掘。最早发掘的地点在亚述地区,包括尼尼微、亚述、卡尔胡等,这是当时亚述帝国的首都。因为最早发掘出来的文物都来自这几个遗址,因此九江研究这几个古代遗址出土文物的学问叫作亚述学。随着考古发掘不断地往南移,就发现了苏美尔文明留下的很多遗迹。但是从学问上、学科上还叫作亚述学,亚述学包括了苏美尔学研究的范围,苏美尔学是亚述学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种次学科或者是亚学科。正如书中所言,苏美尔学是亚述学的“副产品”,从属于亚述学,或者说,亚述学包括苏美尔学。亚述和苏美尔都是两河流域的具体地区,按常理,以具体地域名称命名的学科应该只限于研究相关区域的相关问题, 但亚述学不然,亚述学已经成为研究整个两河流域文明的学问,上自公元前3200 年前后开始的乌鲁克早期文明(自文字诞生开始),下至公元1世纪最后一块楔形文字泥版的书写时间,整个公元前的最后三千余年都属于亚述学的研究范畴。
如果一定要为亚述学安排一个诞生之年,那应该是1857年,因为这一年在英国的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关乎“亚述学”存亡的事件。在英国科学家、后来亦成为东方学家的塔尔波特的倡议下,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于1857年邀请了四位通过自学自悟而能够解读楔形文字铭文的学者参加了一场解读楔形文字铭文的“会试”。四位学者中包括提出倡议的塔尔波特,其他三位分别是英国的罗林森、爱尔兰的欣克斯以及法国的奥佩尔(J. Oppert)。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要求他们分别独立解读出土不久、尚未公布的一篇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亚述铭文,即提格拉特帕拉萨尔一世铭文。提格拉特帕拉萨尔一世是亚述国王(公元前1114—前1076在位),他的这篇铭文刻写在一个棱形泥柱上,因此该泥柱也被称为“提格拉特帕拉萨尔棱柱”。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并将各自的译文密封邮寄到皇家亚洲学会。收到密封的译文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召开专门会议,邀请了许多当时的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当场开封,对四人的解读结果进行验证,发现解读结果基本一致,认定解读成功。这一事件对亚述学有重大意义,可以作为亚述学诞生的标志。
从总体上来说,苏美尔文明在几个大的古代文明当中是最早的。综合就文明发展的整体来看,公元前3200年到3000年这几百年中,苏美尔人达到的成就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因此,整体来说苏美尔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或者是最早成熟的文明是没有问题的。拱玉书说,西方早就盛行一种说法叫“历史始于苏美尔”,自己在《苏美尔文明》一书中也有专门论述。对此,拱玉书从西方古代经典和传世文献谈起,结合人们对这一消逝文明的早期探索,苏美尔文明存在的相关证据,苏美尔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历程,苏美尔文明的政治、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在当时的先进性,以及苏美尔文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苏美尔文明》一书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苏美尔文明的发现过程、苏美尔人的典型国家、苏美尔历史的兴衰更迭以及苏美尔人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文字、文学、教育、法律和建筑方面的成就,论述了近代以来对苏美尔文明遗迹的发现与挖掘过程,全方位展示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拱玉书教授看来,苏美尔文明有三大独有的标志:塔庙、滚印和楔形文字。他向现场的读者讲述了巴比伦塔庙的兴建起源,展示了早期乌鲁克时期的滚印,从类型学角度介绍了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滚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并释读了图案中的楔形文字,也对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使用的滚印材质进行了区分。他强调,标准的滚印通常约大拇指大小,因其可以印出连续的图案,且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所以很受欢迎。拱教授认为,如果光有塔庙和滚印,还不足以说明“历史始于苏美尔”,但再加上楔形文字这一最早的成熟文字,这个说法便顺理成章。在他看来,文字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经济和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经济活动频繁起来。于是,楔形文字常用来书写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拱玉书表示,苏美尔文明的中心地区有几个重要的遗址,最重要的是乌鲁克,此外还有乌尔、埃利都、吉尔苏、拉迦什等,这些都是苏美尔文明当中重要的城市或者是城邦,苏美尔北边的地区叫阿卡德,上面是亚述。从大的方面来看,苏美尔是非常小的地区,在现在伊拉克的南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南部地区。
如今,中国的亚述学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专业研究者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专题研究、学术论文和译著也如雨后春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拱玉书教授透露:“本人本有志向一试,奈何力不从心,功力不够,时间也不允许,只好截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和书写对象,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这本《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上下约一千四百年,留下的物质遗存和各类文献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得到完整呈现。所以,本书呈现的不是苏美尔文明的全部,而是其最具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以此带您跨越时空,为您打开一扇进入久远深邃、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的大门。”
总之,本书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苏美尔文明的发现过程、苏美尔人的典型国家、苏美尔历史的兴衰更迭以及苏美尔人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文字、文学、教育、法律和建筑方面的成就。本书将带您跨越时空,为您打开一扇进入久远深邃、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的大门,您可以通过一次阅读旅行,见证一个古老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