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2》:压力之下的平庸续作
《头脑特工队2》:压力之下的平庸续作
2024年6月21日,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2》在国内上映,作为2015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头脑特工队》的续作,该片聚焦主人公莱莉进入青春期所面临的压力。然而,这部承载着皮克斯重振旗鼓期望的作品,却在场景设计、角色刻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被评价为一部全方位劣化的续作。
接管大局的新情绪焦焦(前排)与莱莉的五种原有情绪(后排)。资料图
故事结构的高度相似性
《头脑特工队2》与前作在故事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甚至在细节上都做到了“颗粒度对齐”。两部《头脑特工队》的故事,都可以概括为:莱莉来到了新的环境,新的刺激导致莱莉的某些情绪应激,包括乐乐在内的几种情绪因为各种缘故离开了大脑指挥部。莱莉在剩下的失控情绪的左右下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包括乐乐在内的情绪在莱莉脑内长途跋涉,试图回到大脑指挥部。在情况即将彻底失控之际,乐乐一行回到了大脑指挥部,夺回控制权,使得莱莉的危机得以化解。最终迎来大团圆的结局。
场景设计的退步
《头脑特工队》中,当乐乐和忧忧在莱莉脑内长途跋涉的时候,她们遇到了各种各样有着奇思妙想的场景。从幻想之地的云朵镇、薯条山,到制造梦境的制片厂,再到负责抽象思维的密室等等。这些场景,每一个都极富想象力,同时又显得合情合理。而且这些场景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用来填充电影时长的,几乎所有的场景元素,在影片中都做到了前有提及,后有照应。
而到了《头脑特工队2》这里,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整部影片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全新的场景。称得上是完全原创的,除了那棵信念之树之外,就只有毫无特点的意识流之河。而《头脑特工队2》的创作者们,展现意识流的方式,就是一条上面飘着西兰花和披萨的普普通通的河流。对比前作中对于抽象思维的呈现,从普通的3D形象,到毕加索式的抽象化,再到更加抽象的现代艺术形式,最终简化为线条。这样的对比,很让人怀疑,《头脑特工队2》的创作者们,到底是怎样进行创作的。
角色刻画的失败
比场景上缺乏创意更加严重的,是《头脑特工队2》对角色刻画的失败。如果要在《头脑特工队》中选一个塑造最成功的角色,那大概率非冰棒莫属。这个来自于莱莉小时候想象的朋友,有着完整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动机。它的各种行为,也成为了乐乐和忧忧在莱莉脑内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各种遭遇的合理理由。最后冰棒牺牲自己,让乐乐逃出谷底的情节,更是堪称绝妙。
但是在《头脑特工队2》里,与冰棒对应的角色,变成了小迷糊和冷月刀客。这两个角色,在没有给到足够的展示,仅仅贡献了几个尴尬的笑点之后,就退场了。再后来唯一出场过一次的,就只有小迷糊的腰包。
如果说冰棒、小糊涂、冷月刀客这种,还只是“加分项”的配角,不至于影响故事主线的话,那么影片主要角色的对比则更惨烈。在前作中,五种情绪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的表现,就像各自的名字那样。他们也在以各种的方式,影响着莱莉的行为。这是《头脑特工队》系列的基础设定,整个系列的根基就在于此。
而到了这次的《头脑特工队2》里,则像是吃书一般,扔掉了这个系列根基的基础设定。所有来自前作的情绪角色,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看上去都不再具有各种的性格,而只是创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机械地完成着剧本上的任务。于是在本作中,就有了一点儿也不悲伤地执行了潜伏任务的忧忧、喊着“我可不是只会发怒”的怒怒,以及“我也不是永远快乐”的乐乐。这种做法,也就导致了这些情绪之间的模糊。以至于参与莱莉脑内长途跋涉的,虽然有四五种情绪角色,看上去却如此单薄。
而本作新加入的四种情绪,焦焦、尬尬、慕慕、丧丧,在塑造上也令人一言难尽。这其中,慕慕几乎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丧丧唯一的实际作用就是为潜入的忧忧提供了可以操纵控制台的手机。而尬尬这个情绪角色,从一开始就把设定扔掉了。作为尴尬情绪的尬尬,在本片中的作用就是替潜入的忧忧打掩护。而这一点不管是从角色设定,还是片子展示的情节中,都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作为本片重点刻画的,代表焦虑情绪的焦焦,是唯一一个符合设定的情绪角色。在本片中,他主导了莱莉的情绪,也主导了本片的故事走向。但是,这个角色在定位上却出现了重大偏差。从乐乐一行人被焦焦从大脑指挥部放逐开始,焦焦这个角色的塑造,就开始向着反派角色的方向一路狂奔。在焦焦主导下,莱莉的行为出现了各种问题——与之前的朋友疏远,潜入教练办公室偷看资料,在训练赛上与队友毫无配合,甚至成为队友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乐乐等情绪,焦焦也表现得像个十足的反派。
焦焦对内对外的这一系列操作,就使得本片的剧情来到了最后的高潮部分。对莱莉来说,不管是曾经的好友,还是新队友以及教练,都对莱莉在球场上的出格表现显示出了反感。而在脑内,焦焦本人也因为过度焦虑,使得他自己和莱莉的大脑濒临崩溃。
这种情节安排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在前作中,剧情的发展也是因为乐乐和忧忧的离开,导致莱莉在怒怒的主导下,愤而离家出走。问题在于解决危机的方式。在前作中,乐乐和忧忧的回归,使得莱莉恢复了正常的情绪,及时下了开往明尼苏达的长途客车。面对赶来的父母,乐乐选择让忧忧主导莱莉的情绪,通过一场痛哭来解除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这样的情节,不仅完美化解了莱莉本人和脑内的危机,而且自然地展示出了整部影片的核心价值:每种情绪都有自己的价值,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在《头脑特工队2》中,怎样应对压力和焦虑,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通过合理解决莱莉的危机,本片可以给这个问题一个解答,那对于影片的核心价值来说,也是很完整的。但是,就是这个整部电影最应该详细展现的部分,《头脑特工队2》选择了轻描淡写地跳过!
当乐乐一行回到大脑指挥部,接管了焦焦的控制之后,不管是莱莉之前的朋友,还是新队友和教练,就都自然而然地原谅了莱莉之前的抽风行为。而且乐乐一行也对焦焦之前的各种行为不闻不问,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然后故事就跳过了整个暑假,莱莉顺利地上了高中,在衣柜里看到了理所当然就应该在那里的球队入队通知。
到这里,只能认为《头脑特工队2》的创作者们已经放弃了讲述一个在现实中合理的故事,将这部作品降格为“主角做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的低幼童话。
皮克斯的困境与未来
以如此严苛的标准来批评《头脑特工队2》,并不是说这真的是一部烂片。是以以往皮克斯的水准,它背水一战制作出的翻身之作,就理应达到那样的质量。而不是现在这个,有着如此多瑕疵与不足的作品。这似乎指向了一个让人感到非常遗憾的事实。那就是,这部《头脑特工队2》,就是现在皮克斯所能制作出的最高水平。
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这部《头脑特工队2》,就是现在好莱坞整体创作能力衰退的又一个例证,成为“为何好莱坞大片在中国不再吃香?”之类话题的又一个注脚罢了,以至于不再具有多大的讨论价值。但是,对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理解,它就藏在《头脑特工队2》这部影片当中。也许,《头脑特工队2》的创作者们,就像片中的莱莉一样,承受了太多压力。前作的成绩、亏损、裁员、背水一战等压力,都实实在在地压在创作者的肩上。创作本应当是自由的,当承受了太多压力之后,创作者难以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像片中的莱莉一样,太想做好一切,反而瞻前顾后不知所措,最终交出这样一部算不上完美的作品。
现在的商业电影,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好莱坞一家独大的时期了。以2024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最终入围名单的整体质量来看,即使是全盛时期的皮克斯,也无法保证一定能够脱颖而出。正因如此,更有理由相信,这次的《头脑特工队2》,只是压力之下的失常表现而已。皮克斯还是有可能制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毕竟,作为曾经的业界标杆,过去的皮克斯代表着3D动画电影可以达到的高度。而对于其他创作者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堂堂正正地战胜最强的标杆,更能证明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