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使用的火箭,马斯克是怎么做到的?
重复使用的火箭,马斯克是怎么做到的?
SpaceX成功实现火箭重复使用,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商业航天领域的一次革命。从NASA的失败尝试到SpaceX的成功实践,这一过程揭示了科技创新背后的故事。
火箭重复使用,并不是马斯克的突发奇想,比如在2000年,NASA就有三个航天项目在开发,其中一个就是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但后面都因为经费的原因停止了,技术也被束之高阁。马斯克认为,并不是火箭回收重复使用有多大的技术难点,问题出在这些航天业内的大公司已经习惯了拿政府订单,根本不愿意冒险。马斯克认为,这些大公司其实可以自己承担费用,继续开发,如果研制成功,不愁NASA不买单。但恰恰是因为拿到NASA研发经费支持,反而没有冒险精神和闯劲,结果是一个个可惜地烂尾。
所以对马斯克来说,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就是一个如何将理论变为现实的工程学问题。而之所以要死磕这个问题,是因为SpaceX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要想在NASA挂上号,在波音或者洛克希德马丁这样根深叶茂的传统航天业巨头嘴里夺食,必须拥有成本优势。要达到将大型火箭发射一次的费用降到6000万美元以内的目标,也就是欧美平均发射成本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只有第一级火箭重复使用才行。当然,马斯克如果想要在有生之年殖民火星,必须能快速高频发射火箭,便宜的发射费用和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是必要的。
理论分析容易,实干起来难。按照SpaceX团队自己的比喻,马斯克想要做成的事情就像从SpaceX在洛杉矶南部的总部30分钟之内开到西北部的马里布海滩那样,必须“一路绿灯”。简单梳理一下,要让猎鹰9号火箭能够回收并可持续使用,都需要哪些步骤。
第一步,理解火箭本身返回的逻辑。第一级火箭通常无法达到地球的逃逸速度,所以会落回到地球,返回地球高速穿过大气层会产生高温,燃料用了差不多的火箭壳就好像用了差不多的易拉罐,也很容易被压瘪,所以回收火箭需要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和温度。算下来,需要在空中三次重新启动发动机,一次是为了减速,一次是调整姿态,最后一次则是落地前点火让火箭能够软着陆。在火箭下落过程中三次重启是之前谁也没有尝试过的努力,不容易。
第二步,可回收火箭虽然可以让火箭发动机多次使用,带来节约,但也带来了浪费,因为要在火箭中留存一些燃料用于回程点火制动和降落使用,必然意味着有效载荷的降低。此外,还需要增加调整方向的翼子板,以及在底部最终用于降落支撑的支架,这些新添加的结构也会增加重量。而火箭是希望富余的重量越少越好,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特别钟情于超低温液氧。液氧是火箭燃料的氧化剂,越冷,密度越高,单位体积可以容纳的容量也就越高,火箭燃烧的能效也就越高。按照SpaceX的计算,如果将液氧冷却到几乎凝固,可以增加火箭推力10%左右,也就意味着有效载荷可以增加10%左右,正好抵消了因为火箭需要可重复使用而增加的各种冗余。
第三步,使用超低温液氧的SpaceX,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射节奏,先安放有效载荷,再注入燃料,尽量缩短燃料暴露的时间。这与NASA的传统流程不符,尤其是载人航天,NASA的第一要义是保护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先加燃料后登人,这是一直延续的传统和规矩。马斯克想要成功,就必须得改变NASA的态度。
第四步,回收成功,观众们看到猎鹰9号火箭从天而降,安稳地降落在发射台上,欣喜若狂。但真正懂行的人很清楚,完成火箭回收只是第一步,真正想要火箭重复利用,需要对回收的火箭解体检查,更新阀门管道等零部件,完成整备和全方位测试之后才能再次发射。如果一枚回收的火箭需要更换大量零部件,大量人力用于整备,可能节约不了多少成本,还耗时耗力,根本无法达到马斯克所希望的每隔几天就能重复发射的高频次。
实际上,猎鹰9号火箭第一次回收成功后不久,马斯克就尝试重新点火,九个发动机都成功重启,但是很快一台发动机就熄火,后面的也都很快失灵,这说明从回收到重复使用,还有许多工夫要花。SpaceX的团队对整个发动机和火箭解体清理,发现许多阀门、管道等等都需要更换。经历了一年左右的重整,火箭才又重新树立起来,再次升空。这样经过多次重复使用之后,猎鹰9号的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已经更改了50%以上。
这一系列步骤告诉我们,一枚重型火箭的可持续使用要比普通人想象的困难得多。火箭能返回地球,在落地前重启发动机,实现软着陆,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小步。真正要达成马斯克的理想,需要团队关注细节,推动模块化设计,快速尝试,小步迭代,这是火箭可重复使用的关键,也由此形成了SpaceX特有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