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元朝“四等人制”,真的存在吗?
臭名昭著的元朝“四等人制”,真的存在吗?
在中文互联网上,一提到历史上元朝,往往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是"我大元天下无敌"、"蒙古骑兵横扫欧洲,饮马多瑙河",把蒙元帝国当做提升自信的工具,另一种是皇汉,他们奉明朝为正朔,把蒙元贬低的一无是处。
汉人出任达鲁花赤的也有,但这些人都是有战功或是和蒙元贵族关系极其密切的汉人 图表为《元代汉人出任达鲁花赤的问题》原文刊于:《北大史学》第13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蔡春娟
然而,就算没有基于民族的歧视,也不代表歧视不存在。事实上,在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是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根基,而这样的等级制虽然可以被冠以各种名目,譬如礼法或者内外有别,歧视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其中官吏对民众的歧视是理直气壮的。
在蒙元之前,科举制给读书人打造的一个幻梦就是自己可以一沼翻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蒙元的统治并不完全依赖科举制爬上来的读书人,在当时做官一个非常重要的凭借叫做"根脚",这"根脚"大致可以理解为背景或者靠山。"根脚人"可以被理解为二代,或者上头有推荐保举的人。元末明初权衡在《庚申外史》就提到"元朝之法,取士用人,惟论根脚"。当时科举取士不是没有,但是科举出来的最多只能做到中层官吏。
伊尔汗国壁画作品,其中的骑象者是旭烈兀,周围则为蒙古贵族和侍从
元末第一才子杨维桢画像
而朱元璋对蒙古人不像今天的皇汉意淫中的那种极端民族主义者,他对蒙元,尤其是北元抵抗比较激烈的贵族大杀特杀,但对投效大明的蒙古人采取招抚优待政策,所以,明朝军队里一直有大量蒙古骑兵,比如说靖难之役时,保护朱棣的核心力量就是这些人。如此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为数不少的汉人在蒙元时期获得了根脚的身份,蒙元的歧视并非严格按照民族来划分,而直到明朝建立,汉人和蒙古人也绝非"汉贼不两立",而由于大明朝廷需要依赖蒙古人的战斗力,所以到了明朝,这些蒙古军人也在处处比大明百姓高一头。
影视剧中朱棣形象
事实上,从元朝灭亡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历史资料都没有提到过所谓"元朝四等人制度"。等到清朝的魏源写《元史新编》时注意到了蒙元的民族内外亲疏有别特性,他在书中提到了北人南人,又增加了色目人一项,在他看来这三类人的地位不同,而1916年日本的历史学家在魏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这三类人地位不同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泾渭分明不可逾越。
屠寄故居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到了屠寄写《蒙兀儿史记》时,就在日本历史学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元朝社会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且存在基于民族的系统性歧视。这个说法没有任何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佐证,后来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次金庸先生访问北京大学,他的武侠小说有那么几部是以元初元末的历史为原型的,既然如此,他就问北大学者这元朝的四等人制有没有当时的历史资料可以直接印证,结果查了半天发现并没有,闹了个不大不小的乌龙。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
尽管如此,元朝四等人制被提出来的时间是20世纪初,当时整个世界民族主义都是最强烈的思潮,而中国由于外国的侵略也有着深深的民族忧患危机,如此的"元朝四等人制度"完美地契合了民族主义的思潮,于是得以迅速传播,甚至还进了历史教科书,比如钱穆在写《国史大纲》之时,就把这元朝四等人制度放在了非常显著的位置。
后来这四等人制度也就进入了中学教科书,成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对元朝的最大印象之一。而在学术界,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可以被讨论,四等人制度到底存在不存在,也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现在学术界有一种看法就是描述元朝社会,用内外圈制度,比起这四等人制度可能要更合适一些。
讲到这里,这‘四等人制度"的话题就可以告一段落,用鲁迅的一句话做个结尾,那就是"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本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说的人多了,那便是真有了罢"。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尽管真实的元朝并不存在基于民族划分的四等人制度,但那赤裸裸的歧视和特权阶级为非作歹,却是真实存在的。压迫本来就是悲惨不合理值得反思的,而不是因为它是民族压迫,才值得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古代传统王朝当中,元朝当然并不是最特立独行的那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