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七夕乞巧方式与应节食品:传统习俗里的浪漫与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七夕乞巧方式与应节食品:传统习俗里的浪漫与智慧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maigoo.com/zhishi/298548.html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古代女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祈求美满姻缘。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七夕乞巧方式

  1. 穿针乞巧
    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乞巧方式,汉朝时兴起并不断被发扬。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汉朝的宫女们会拿丝线穿过各式各样的针孔进行比赛,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

  2. 喜蛛应巧
    兴起晚于汉朝的穿针乞巧,在南北朝时期受到人们的喜爱。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道,将蜘蛛放入盛有瓜果的小盒中,次日早上根据蜘蛛结网的疏密程度来判定或巧或拙。

  3. 投针验巧
    这种习俗在明清两代非常的盛行,在七夕前一天,将“鸳鸯水”倒入面盆中,放置在室外呆一晚上,等到七夕当天太阳晒一上午,到了中午就可以开始“验巧”了。经过太阳光照射的水,在表面会生成一层薄薄的膜,将缝衣针轻轻平放在薄膜上,如果水底下出现的针影是一条直线,就是“乞巧”失败,如果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就是“得巧”。

  1. 兰夜斗巧
    起初是汉朝初期流行于宫廷内的游戏,后来由戚夫人的随身宫女贾佩兰戚将这一习俗带到宫外。七月七日当天,在百子池边上,一边奏悦耳的音乐,一边将彩缕攀结起来,宫女们聚集到一块互相学习各种技艺。

七夕乞巧古诗

  1.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
  3.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4. 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
  5. 天孙今夕渡银潢,女伴纷纷乞巧忙。乞得巧多成底事,祗堪装点嫁衣裳
  6. 西山云净换新秋,碧树堂深野水流。此夜画阑都乞巧,月明何处望牵牛。
  7.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8. 人间七夕是佳期,喜见鸳鸯结荔枝。
  9.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
  10.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

  1. 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2. 为了希望牛郎织女能过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华一带,七夕节当天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3. 饺子
    在很多地区在七夕节当天都会吃饺子,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如果吃到铜钱的话就代表很有福气;如果是吃到针的话就代表心灵手巧;如果吃到枣子就代表能够早婚,收获美满的婚姻。

  4. 巧酥
    在七夕节期间,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5. 巧果
    七夕节应节食品中,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其实并不是水果,而是七夕节必备的点心。这些巧果,大概起源于宋代。还有的人用面做饼,称之为巧饼,流行于福建邵武地区。谚语说七夕吃过巧锅,能使人巧。

  6. 巧芽面
    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做成豆芽汤,最后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7. 索饼
    索饼是以前人们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吃挂面的习俗。索饼是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长得很像我们中国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麦和米粉和在一起,拧成绳子一样的细长状,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