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会说话|最炫民族风!看这些文物中的文化交融
如果文物会说话|最炫民族风!看这些文物中的文化交融
从新疆的"中国"织锦护臂到青海的"舞蹈盆",从唐代的三彩腾空马到辽代的白釉提梁壶,从西夏的鎏金铜牛到三星堆的青铜鸟足神像,再到古滇国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1995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这件色彩绚丽的织锦护臂,是迄今为止新疆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该织锦每平方厘米经线220根、纬线48根,蓝、绿、红、黄、白五色经线与纬线交织出星纹、云纹及灵禽瑞兽纹样。此护臂质地为蜀锦,而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表明西域地区和汉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流。
这件“舞蹈盆”出土于5000年前的黄河上游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它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五件马家窑文化时期多人舞蹈纹盆之一。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群舞的人体图形,一组11人,一组13人,也是现存同类文物中舞蹈形象人数最多的一件。生活在宗日的远古先民们以松石作装饰,以彩陶作器具,以神鸟作图腾,围着篝火连臂踏歌,不仅是敬天地日月,也很自然地形成了 一种艺术娱乐活动,祈求人口繁盛、作物丰收。它与今天少数民族仍在跳的“锅庄舞”一脉相承。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实证青海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中的组成部分。
三彩腾空马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一座唐墓中,通体以褐黄釉为主,而这个少年穿着的蓝衣可是货真价实的“进口服饰”。起初三彩器并没有蓝色,当时钴矿稀缺且重金难买,后来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含有氧化钴的苏麻离青釉料带到中原,再经过工匠不断地研究试烧,才得到如此特别的蓝色。从这个陶俑上反映了丝绸之路商贸的情况。
鸡冠壶也称马镫壶,从器型上分为提梁式和穿孔式两种,在辽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件白釉提梁壶1992年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鸡冠壶的原型叫皮囊壶,最早是草原地区游牧部族用皮质缝合制成,用于盛放酒水。当游牧部族南下进入中原生活时,吸收了中原的瓷器制造艺术,二者相融合制成鸡冠壶。该提梁壶做工精细考究,无论从造型、釉色还是胎质上皆属上品。
出土于西夏陵的一座陪葬墓的鎏金铜牛,虽中空却重达188公斤,采用中国传统的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整体采用雕塑、铸造、鎏金、焊接、抛光等工艺。鎏金铜牛造型生动逼真,铜牛表面采用鎏金装饰工艺,这也是历经千年依旧全身散发金光的原因。据文献记载,西夏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大型鎏金铜牛,很大程度上与中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关。它不仅学习借鉴中原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还从中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青铜鸟足神像通高2.53米,由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顶尊神像、青铜持龙立人像、青铜杖形器,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罍、青铜龙形尊盖,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足人像拼合而成。三星堆人将人像、神像等三星堆的独特创造与来自中原地区的尊罍等酒器器形组合在一起,让这件组合器物成为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来自海洋的贝壳——海贝成为各地交流的通用货币。为了储存它,古人特意制作了一种特殊的青铜器——贮贝器。眼前的这件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气韵生动,采用铸塑、焊接、鎏金等工艺。专家推测,这些贝币很可能是古滇国贵族购买国外商品的“外汇”。小小贝币见证了古滇国和世界各地频繁的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