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武术篇:武德精神与武术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武术篇:武德精神与武术哲学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进入夏商周时期,在社会掠夺加重、阶级斗争兴起与王朝更迭的背景下,武力显得尤为重要。西周时期,军队中已经出现了武舞训练的学校。武术的表现重在虚拟,武艺的表现重在实效;武术追求的是健身娱乐,武艺追求的是战场功夫。
秦朝统一中国后,“收天下兵”,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从前与军事结合十分紧密的一些武艺发展成一种娱乐活动——角抵戏。兵器对练表演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扩大。唐代时,这种表演又吸收了健舞表演的精华,增加了表演技巧内容,形成连续动作,使具有防身健体与艺术表演特点的武术日益形成。唐代舞蹈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武舞达到一个高峰,为后来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进入宋代,中国武术及武术文化正式形成。兵器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之说。兵械形制增多,使用方法多样化,促进了武艺的发展。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了瓦舍、勾栏等游艺场所,为大批职业艺人提供了相对固定的表演场地。商业化的习武卖艺,促进了武艺的专门化、职业化。宋代武术体系已基本形成,特别是套路武艺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从而基本摆脱了从属于军事训练的地位,在民间广阔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并按自身的规律演进。
元代禁止人民练武,直至明代中叶,社会上才有了一个武术运动发展的高潮。宋代前,中国的武术基本上是以刀、枪、棍、拳、剑分门别类。从明代开始,中国武术在全国范国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中国武术体系在明代进一步完善。清代光绪二十七年,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同时,民间武术随之兴盛,并进入了多渠道普及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最为鲜明的特点是,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更为广泛,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同时,自宋代开始萌芽的武术与气功的交融在清代有了更大发展,几乎所有的武术流派都注重运用内功的方法来锻炼、提高运气、用气的能力。发展到今天,武术已经被称为国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文化的代表。
武德精神与修身
“未教武功,先教武德”,这是历代武术前辈、拳师所传之精要。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躁”,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学习武术的过程是艰苦的,正是因为艰苦,所以才能锻炼我们的意志,这也是中国武术强调习武就是修身的关键所在。
传统武术界中,最主要的礼仪是师徒之间的礼仪和同门师弟以及与其他武林同道之间的礼仪。师徒之间的礼仪是传统武术礼仪的核心。同门师兄弟之间以及与其他武林同道之间的礼仪,主要体现为各种行礼方式。武术界中的抱拳礼是由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而来的,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文化层面来讲,抱拳礼代表了儒家仁爱、守礼、忠诚、信义、谦让、宽厚等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思想,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思想观,以及克己复礼、崇文尚武、文武兼修的系统整体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等文化内涵,现已成为中国人常用的一种礼仪。
侠义精神
所谓“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谓“义”,就是正直、正派、正气,肝胆相照,舍生忘死。“侠”“义”合起来,就是侠肝义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为了事业,甚至仅仅为了报答某个人的知遇之恩,就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侠”表现为是“士为知己者死”。隋唐时期,侠的特征有了明显改变,开始杂糅进儒家的。《水浒传》中粱山英雄商议军情、调兵遣将的地方叫作“忠义堂”,原名为“聚义厅”,充分体现了这些绿林好汉“为国为民”的侠肝义胆。
宋元时期,侠的精神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的侠义精神吸取了正统的忠君爱国思想,体现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特点。忧患意识,从而有了儒侠精神。明清时期,“帮会”与近代“侠义振民”思想茁壮成长。侠义精神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意识深处的伦理价值和行为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武侠传统,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性格当中。
武术的哲学思想
中华武术的拳理核心、根基由来均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影响。不论拳理刚烈的南拳少林,还是柔顺练达的形意太极,抑或是刀枪剑棍。中华武术在寻求力与美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探寻一种和谐文明的诉求。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内外兼修,术道并用”成为中华武术各门各派均依从的一条准则。
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中国武术要求“顺阴阳而运动”,强调以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武术的基本原理,解释和规范拳技理法。所谓阴阳互根,是说阴与阳互为根基。拳家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武术中的阴阳范畴包括动静、攻守、高低、吞吐、刚柔、内外、显藏、收放、开合、进退、屈伸等。中国武术以阴阳为根基,变化无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以退为进,指上打下,亦刚亦柔,亦快亦慢,亦攻亦守,亦阴亦阳,达到此种境界者,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武功已炉火纯青,已入化境。
外功是中华武术中各种拳术流派的防卫击打功夫。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动作技术;另一个是指硬功。动作技术主要是指练习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以及闪转腾挪、灵活多变的战术等。硬功主要是指身体抗击打的功夫,如铁头功、铁布衫、铁砂掌、铁拳功、金刚指、一指禅等。
内功的修炼是外功修炼的基础,外功修炼是内功修炼的外在表达。只有外功而无内功,难以登峰造极;只有内功而无外功,难免撞击之危。如能内外兼修,互相运用,自然坚如铁,柔如棉,刚柔相济,内外合一。
中国武术也讲硬碰硬,但更讲究“借力用力”、“四两拨千斤”,强调的便是顺势化掉对方攻来之力。在遇到外力时,不顶不抗,轻松自如地利用旋转向身体中轴线以外牵引对方的力量而使其落空,接着给对方施以螺旋劲而将其发出,使对方遭受最大的劲力而被打出。这就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内外兼修,术道并用”是中国武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上最直观的表现。
武术之美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它通过技击、意识、气韵、神志在动静之态中塑造出刚毅、雄健、勇猛、机智、灵巧、俊秀的形象,勾勒出内在的神韵和动作统一的意境,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它呈现出形式与神韵兼具的整体而和谐的艺术美。
长拳架势舒展,大开大合,高飘响脆;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绵绵不绝;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上,勇猛刚健;形意动静相间,劲力雄沉,含威不露;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摩相荡;南拳发劲脆短,以气催力,拳势猛烈;通臂甩膀抖腕,发力透达,放长击远。
武术的姿势之美还体现在其象形之美上。在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的基础上,加上武术家的改编,便形成了独具特色、姿态优美的武术艺术。中国武术大量的技术动作还被冠以美妙的名称,如白猿出洞、彩凤凌云、意马悬崖、双峰拜日、犀牛望月、青狮托球、雨燕穿林、乌云遮月、仙人卧榻等。这些名称与相应的动作,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所追求的姿势美。
所谓“结构美”,即武术技术与战术相配合所产生的美。武术的套路很讲究结构,结构的艺术性和编排意图本身就孕育着美。无论是拳术、器械、对练套路,都是从武术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