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00后少年,从13岁起就开始接触板凳龙制作
浦江00后少年,从13岁起就开始接触板凳龙制作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这份文化遗产中,浙江省浦江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舞(浦江板凳龙)也名列其中。
浦江板凳龙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每一条都展现出独特的气势与美感。而在众多板凳龙扎制绘画师傅中,一位“00后”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
在黄宅镇刘铁村的祠堂里,我们见到了正在扎制龙头的刘鑫豪。他手法熟练,细小的麻绳在他手中灵活地穿梭,将龙头上的篾丝一一扎紧。他时不时停下来,调整篾丝间的距离,确保龙头的整体造型威武而协调。龙头的每一根线条,都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形。
刘鑫豪是一名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虽然年纪不大,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006年出生的他,从13岁起就开始接触板凳龙制作。那时,刘铁村从厅堂上请下龙头开始扎制,他悄悄跟在村里的老人身边,一边看一边学,逐渐熟悉了这门手艺。
刘鑫豪说,自己从小喜欢画画,作为浦江人,他觉得画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板凳龙作为浦江的传统文化,更让他感到一种责任。他说:“老艺人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人却越来越少。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在学习制作板凳龙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艺,也爱上了这门手艺。此外,他还喜欢书法,常在家中的旧报纸上练习,这为他的美术功底打下了基础。
上了高中后,刘鑫豪依然没有放下板凳龙的制作绘画。甲辰龙年,浦江许多村庄的板凳龙都出自他手。他扎制绘画的龙灯造型美观,色彩搭配新颖,深受村民们的喜爱。如今,他已前往宁波读大学,但许多村庄早已提前邀请他帮忙扎制板凳龙。
板凳龙的扎制通常需要在年前完成,刘鑫豪每天起早贪黑,凌晨一两点睡觉已是常态。为了按时完成各村的板凳龙,他邀请家人和高中同学一起帮忙,从劈篾、打孔、扎制,到涂浆、糊纸、上色、装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耐心。
扎制板凳龙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刘鑫豪的手上布满了裂口和颜料,甚至洗都洗不掉,但他从未抱怨过。通过制作板凳龙,他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一边画一边解释道:“现在画的是大虾龙,龙头非常大,龙身逐渐变小,龙头绘上虾节,显得很有气势。”
在给板凳龙上色时,刘鑫豪还会向同学传授绘画技巧。作为“00后”,他在扎制板凳龙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尤其在绘画上结合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截至目前,他已完成了大畈上河、浦南湖山、浦南洪田畈、黄宅上市等村的15条板凳龙,并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现场观看制作过程的村民黄云洲感慨道:“如今能制作板凳龙的老师傅越来越少了,像刘鑫豪这样的年轻人,既有绘画功底,又能吃苦耐劳,实在难得。”村民黄子成也对刘鑫豪的画技赞不绝口,认为龙灯上的祥云图案流畅自然,非专业人士难以画出这样的效果。
对于未来,刘鑫豪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计划在完成学业后成立工作室,将同样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传承和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相信,通过年轻人的努力,浦江板凳龙这项古老的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正如那条盘旋着的板凳龙,非遗传承既需要老艺人守护“龙脊”般的文化根基,也需要刘鑫豪这样的青年为“龙身”注入新鲜血液。当“追龙少年”接力点燃手中的文化火种,传统便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成为流动在时代脉搏中的永恒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