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说话的最高境界:《非暴力沟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说话的最高境界:《非暴力沟通》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40927A09V8H00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与同事意见不合时被贬低,向伴侣表达关心却换来抱怨,与父母交流时遭遇指责?这些沟通中的"暴力"不仅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质量。《非暴力沟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沟通方法,帮助我们在各种关系中建立理解和尊重。

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指出:"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你表达的态度和方式,往往会决定沟通的最终效果。倘若你嘴里的话太过尖锐,动不动就恶言输出,跟任何人的关系都会变得千疮百孔。

再亲密的关系也会毁于不好好说话

书中提到,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哈维,专门研究过语言和暴力的关系。他从许多国家的文献中,随机抽取了若干样本,统计出涉及评判的负面词语使用频率。研究结果显示:负面词语的使用频率越高,该地区的暴力事件就越频繁。所有夹枪带棒的嘲讽、质疑与指责,不只是轻飘飘的话语,更是人际交往中的不定时炸弹。随着一句句狠话,一声声怨言说出口,再好的关系也会分崩离析。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位女性咨询客户,因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而倍感烦恼。多年来,她每天为丈夫和孩子准备一日三餐,就连节假日也围着灶台来回转。实际上,她并不喜欢做饭,但作为好妻子、好妈妈,她强迫自己坚持了下来。她向作者哭诉:"20年来,我每天都不得不做饭,一进厨房就特别烦躁。"疲于应付料理的她,心中很是委屈,希望丈夫和孩子帮忙分担家务,或者安排外出就餐。可她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选择了最糟糕的沟通方式。丈夫回来得稍微晚一点,她便大发脾气道:"不知道全家人都在等你吗?"孩子偶尔胃口不好,吃得太少,她就厉声斥责:"你的口味怎么这么挑剔?"每天结束用餐后,她也一边独自收拾碗筷,一边抱怨丈夫和孩子不知感恩。她口中没完没了的牢骚,经常惹得丈夫和孩子心生厌烦,甚至忍不住与她爆发争执。

对此,作者指出:不会好好说话,是一段关系从亲密走向疏离的根源。暴力沟通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刃,会在他人心中留下鲜血淋漓的伤痕。那些脱口而出的恶言、张嘴就来的批判、不假思索的质疑,会把你周围的人越推越远。看过这样一句话:言语上的虐待,无异于灵魂上的谋杀。口无遮拦,习惯指责的人,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也消耗了自己的人缘。

你说话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温度

书中,作者谈到一对夫妻的故事。他们结婚第一年,妻子花钱大手大脚,两度透支了银行账户。此后的39年间,丈夫便掌管了家里的经济大权,严格控制妻子的开销。妻子非常生气,认为丈夫并不信任自己,为此与丈夫争执不断。为了解开二人矛盾,作者询问妻子:"在这场金钱冲突中,你知不知道丈夫的需求是什么?"妻子没好气地回答:"很明显,他就是一分钱都不想让我花,因为他和他爸一样抠门。"丈夫也气冲冲地回怼:"在花钱这件事上,你完全没有责任感。"火药味十足的话语,让这场原本为了缓解矛盾的沟通,变成了双方的自我辩护和相互指责。眼看夫妻俩怒气越来越大,作者试着引导丈夫:"你是不是感到害怕,因为你需要在经济上保护你们的家庭?"原本眉头紧皱的丈夫,仿佛一下子被戳中内心,连连点头表示认同。紧接着,作者以更加柔和的语气,对那位太太说:"我体会到你很伤心,你希望丈夫信任你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的妻子,眼眶立即湿润了,回答道:"是的,一点没错!"在作者的指引与安抚之下,夫妻俩终于不再受情绪的支配,理性地探讨起问题的本质。妻子理解了丈夫对家庭安全的顾虑,丈夫也明白了妻子渴望得到更多信任和支持。随后,他们仅用20分钟时间,便重新商量好了财务分配和管理的方法。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多年累积的隔阂也烟消云散。

作者总结道:化解人际冲突并不难,前提是我们必须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感受,尊重他人需求。然而生活中,有太多人常常被情绪裹挟,对他人恶语相向,将微不足道的摩擦引爆成无法收场的纷争。遇到任何问题时,发泄情绪只会让误解越来越深,彼此批判只会让矛盾越积越大。心理学家武志红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停止情绪的碰撞,尝试心灵的交流,心平气和地把各自想法摆上台面。一旦你敞开心扉,不再抗拒对方,再复杂的纠葛也会迎刃而解。

说话的最高境界是掌握非暴力沟通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语言是窗,或者是墙,它审判我们,或令我们自由。如果你认为我想责难你,如果你感到我不在乎你,请尝试透过我的语言,聆听我们共有的情感。一个人生活幸福的关键离不开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质量取决于沟通境界的高低。遇事不指责,凡事多宽慰,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以非暴力的形式沟通,自会撑起一段关系的长久稳定。

那么,我们该如何驾驭非暴力沟通方式,打破社交壁垒,改善人际关系呢?作者在书里介绍了非暴力沟通技巧,其中最为关键的4条,分享给大家:

  1. 不带评论的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以下这些对比,就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

  • 评论:你总是迟到!
  • 观察:你已经迟到了三次。

前者是评论,带入了某种情绪,不利于我们体会他人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后者则是观察和描述客观事实,会让我们在看待冲突时更加冷静。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抗拒别人对自己的贬低或否定。在对话中夹杂负面评判,会激发对方的自我保护情绪,导致一来一往的争执。做到讲事实、循逻辑,始终保持理性思考,沟通才能更加顺畅。

  1. 体会和表达感受

作者强调: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需要区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想法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感受则是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有位女士向作者抱怨:"我觉得我就像嫁给了一堵墙。"原因是她每次和丈夫闹矛盾时,对方总是一言不发。作者认为,她的丈夫并非不善言辞,只是把她的想法当成了批评,因而不愿做出回应。于是,作者建议她,坦诚地向丈夫表达自己的孤独感,以及对情感交流的渴望。这位女士照做之后,丈夫果然不再继续冷战,开始积极与她交流。在沟通之中,只表达想法,不谈及感受,双方之间便永远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很多事情,并没有所谓的谁对谁错,只因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所以拥有不同的感受。体会自己的感受,也理解别人的处境, 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你自会顺利化解矛盾。

  1. 找出他人的需要

作者在书中指出:感受源于需要。有了观察,明白了感受,我们便能了解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有位女士的丈夫,常埋怨她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每次都不好好听!"她听到后,总会习惯性地反击:"我怎么没有好好听了?"随后,他们便互翻旧账、彼此指责,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对此,作者建议女士:在反击对方之前,先去询问对方的需要。当她的丈夫再次说出那句话时,她没有急着反驳,而是问道:"你是不是觉得我不能理解你?"这样的问法,竟让原本怒不可遏的丈夫,迅速平静了下来。丈夫回答,自己强调过很多次的小事,总会被她忘得一干二净。弄清楚缘由的她向丈夫道了歉,承诺以后会把他说的话放在心上。从那以后,两人再也没为此事争吵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找出他人的需要,才能找到问题的核心。遭遇分歧时,真正有智慧的人,绝不会急于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在反驳别人之前,先了解对方的需求,再寻找解决方案,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1. 提出具体的请求

有一次,作者应邀前往一所学校和一群高中生交流。这群学生对校长满怀怨言,控诉校长在待人处事上不够公平。他们数次向校长抗议,反对他区别对待大家,却没得到任何回应。作者给出建议:"如果你们能说出希望校长做的事,而非不希望他做的事,或许能得到比较积极的回应。"学生们将信将疑,试着收起愤怒的情绪,罗列出希望校长做到的38件事。第二天,学生们向校长提交了书面请求。没想到,校长不仅没有生气,还觉得他们的话很有道理,当晚便同意了所有请求。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他去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甚至产生误解。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与人之间,也往往存在各种差异。只有摊开底牌,才能打开局面,达到相互理解、推进关系的效果。从今往后,学会提出具体请求,你的描述越详细,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前言中有句话说:每个人说出口的话,都将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因为我们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做到倾听与共情,不随意否定谁,也不轻易评价谁,以善意的语气叩开对方的心扉。当我们学会非暴力的沟通,拔掉言语间的尖刺,与人交流自然游刃有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