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详解:佛教轮回理论的十二个环节
十二因缘详解:佛教轮回理论的十二个环节
十二因缘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教义概念,用于解释众生在三世轮回中的因果关系。它将生命的流转过程分为十二个环节,详细阐述了从无明到老死的整个过程。本文将逐条解析十二因缘的具体含义及其在三世轮回中的作用。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也被称为因缘观或支佛观,是辟支佛修行的重要观门。
它主要说明众生如何在三世中轮回于六道之中,详细描述了这一过程的次第缘起。
无明:指过去世无始以来的烦恼。
行:指依过去世的烦恼而造作的善恶行业。
识:指依过去世的业力而在现世受胎时的一念心识。
名色:指在胎中时,心身逐渐发育的阶段。其中,“名”指心法,因为心法无法直接显现,只能通过名称来诠释;“色”则指眼等身体器官。
六处:即六根,指六根具足即将出胎的阶段。
触:指二三岁时,对事物尚未识别苦乐,但有触物的欲望。
受:指六七岁以后,逐渐能够识别事物的苦乐并产生感受。
爱:指十四五岁以后,生起种种强烈的爱欲。
取:指成年后,爱欲更加炽盛,追求各种境遇以获取所欲。
有:指依爱取的烦恼,造作种种业行,从而确定未来果报的阶段。其中,“有”指业行,因为业行能招致未来的果报。
生:指依现在世的业力在未来世受生的阶段。
老死:指在来世经历老死的过程。
其中,无明与行属于过去世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属于现在世的果,爱、取属于现在世的因,有属于现在世的业,生、老死属于未来世的果。这构成了三世两重因果的关系。
通过观察现在世的惑(爱取)、业(有)如何由现在世的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可以推知过去世的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世的苦果而生。同样,通过观察现在世的苦果(识乃至受)如何生起现在世的业(有),可以推知未来世的苦果(生老死)将生起未来世的业。
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无限上溯和下延,形成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
辟支佛通过观察十二因缘,既能厌离生死,又能认识到无常实的我体,从而断除惑业而证得涅槃。
在十二因缘中,行与有是因,无明与爱取是缘,其余七支是果。但这些果又是还起惑业因缘的缘,因此统摄于缘中,不单独列为果名,这就是所谓的因缘观。
总结来说,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世两重因果:
- 过去二因:无明(惑)、行(业)
- 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 现在三因:爱(惑)、取(惑)、有(业)
- 未来二果:生、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