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贵州大方县上寨村: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贵州大方县上寨村: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1A068ZX00

上寨村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北部,是果瓦乡人民政府驻地。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上寨村位于大方县北部,为果瓦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境内有一座慕德八层衙,是封建时代的土司庄园,为慕德官家的办公地点。新中国成立前,该村一直被称为“官寨”,新中国成立后,“官寨”更名为现在的“上寨”。

全村地域面积5平方千米,辖4个村民组,共有498户1398人。全村耕地面积1025亩,森林覆盖率达79%,域内地形是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区,没有一块平坦之地,东、南、西三面高山环绕,中部形成洼地。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夏分明,湿润少旱,年平均气温14.2℃。

该村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薯、马铃薯(土豆)、大豆、芸豆等为主。村境内药材有数百种,多为野生中草药,村内历来有部分农户零星家种中草药,以备家用。养殖业以牛、猪、鸡、鸭、鹅、蜜蜂等为主。

上寨村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与自然的交汇之地。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积淀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乡村画卷。

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

上寨村风光宜人,美不胜收。村中有着古朴的古遗迹与繁茂的植被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乡村画卷。青龙山更是远近闻名,山上云雾缭绕,如诗如画。每当清晨或黄昏时分,人们喜欢站在山巅,欣赏那浮云涌动的壮丽景象。

铁杉树、白果树以其独特的姿态矗立村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这是上寨村的古树,一共3棵,其中铁杉2棵,白果1棵。2棵铁杉年龄均为300年,树高分别为20米、18米,胸围分别为80厘米、83厘米,由大方县林业局挂牌,保护等级均为二级。白果树年龄600年,树高16米,胸围191厘米,由大方县林业局挂牌,保护等级为国家二级。

上寨村的特产丰富多样,其中尤以茶叶最为著名。这里的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村民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历史悠久的古迹文化

上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着众多的古迹,如“慕德八层衙”“古盐道遗址”“老营盘遗址”等,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慕德八层衙遗址,即果瓦乡政府驻地,为元代中叶以来慕德长官办公衙署,从上到下以石阶院坝层数计算共八层,明清两朝为慕德土目官官庄。清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过境,烧毁八层衙,以后未再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慕德八层衙地基、石院坝、石栏杆、石雕动物等部分文物尚存,以后由于人为活动,对文物破坏较大。1981年,大方县人民政府公布“慕德八层衙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盐道遗址,从犀牛岩—果瓦—陈家沟—鹅塘—镇顶—大岩头—洼猪厥—大山街—松树街,是清顺治至清乾隆年间开辟的古盐道,部分路段犹存。古盐道遗址见证了上寨村曾经的繁荣与交通要道的地位,也见证了茶叶等特产远销四方的盛况。

老营盘遗址,位于上寨村中寨组,至2017年还保留有几截石坎,原为明清时期杨官家驻兵营地及防匪抗匪设施,记录了曾经的军事活动和防御体系。杨官家仓房遗址在庄房宋守军家地基处,原库房前石坝子已被泥土淹没。

栽杉老人双墓,位于果瓦街偏南后面,人们习惯称为“栽杉老祖公栽杉老祖婆”双坟。清嘉庆年间,有石阡县人熊某与其妻蒋氏受杨官家聘请来到果瓦(兴隆场)种树,夫妻俩一辈子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杨官家的种树业。女老人家生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男老人家生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去世后合葬双墓。有碑三联,中联略高,碑顶有“逍遥所”三字横额。

杨凤山父子墓建于清光绪乙未年,坐南向北,墓前立面碑1通,高 1.6米,宽0.8米,厚0.2米,立于清光绪丁未年(1907)五月,碑中阴刻“皇清慕德土目杨公凤山父子墓”。杨凤山,清道光年间水西彝族土司慕德长官,水西第49世君长阿哲毕额幼子毕额孟德(果瓦)之后裔,世袭布摩,后为土目,他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将原在柿树母都的元代慕德八层衙迁建于果瓦乡上寨村(今果瓦乡政府所在地)。杨凤山父子墓为水西彝族名人墓葬,具有一定历史价值,2015年6月大方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李玉夫妇墓,位于上寨村果瓦中学背后缓坡上,为夫妇合葬墓。墓前坟碑三块相合,碑联蝉翼,十分壮观,中间主碑高达4米,两边副碑高3米余,三碑五帽,大小碑身四周雕刻云纹、龙纹、花草纹,很是精美。墓碑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八月,保存较为完整,虽至今已历200余年,除自然风化、垮塌外,未被人为破坏。2015年大方县人民政府公布“安李玉夫妇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氏墓,位于今果瓦中学右侧,地名白泥田,三碑五帽,碑身青石,其于柱、眉、云耳、墩为白砂石,全碑高4.28米,宽3.5米;主碑高1.87米,宽0.92米;左右副碑高1.47米,宽0.8米;左副碑有阴刻彝文808字(未含额眉4字),字迹已模糊,但可全文通读。此碑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岁次己卯初四日。

此外,还有关圣殿,坐落于老街后面的小土丘下,建于清光绪初年,长5间,二层,木柱土墙,房顶盖瓦。原殿内供关圣帝君木刻立像,高4尺,微侧向右,身穿盔甲,红面长髯,手握立塑青龙偃月大刀,神态严肃,目光深邃,造型威武。殿前有一块土坝,阔三丈有余,土筑围墙,石柱门。1988年至1990年修新教学楼,关圣殿被全部拆除。

风生水起的发展新貌

近年来,上寨村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村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村支两委始终以“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收”为目标,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大力引导村民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实现村级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全村先后成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党支部领办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村民增添了新身份,既是农民,又是股东,从而形成全村农业经济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24年7月,上寨村农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6%。域内个体工商户有41家,多经营日用百货、烟酒类,不分赶场天和闲场天,全天经营,每户年利润2—5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025亩,产量500余吨,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村通过上级部门扶持,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民办实事,村内道路全面硬化,实现了“户户通”,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保障了村民的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升级,确保了用电的稳定与充足;同时,还建设了集文化、体育、娱乐于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以及标准化卫生室、图书室等公共设施,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民生保障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对困难群众给予及时有效的帮扶,确保了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截至2024年,上寨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

同时,上寨村通过优化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有机衔接,设置党支部1个,党小组2个,党员干部通过亮身份、晒承诺,实现村村寨寨“党旗红”,服务群众不缺位,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创新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以及“文明卫生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示范户评比活动,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让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吹进每个村寨,大幅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2019被大方县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村荣誉称号。


如今的上寨村,已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环境美、生活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