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即使不被赐死秦国当时也无力完成统一大业
白起即使不被赐死秦国当时也无力完成统一大业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其百战百胜的战绩令人瞩目。然而,即使白起不死,秦国在当时也难以完成统一大业。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历史命题,探讨秦国统一的条件和限制。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良将的作用,是绝不可以低估的,何况是白起这种战神级的名将呢?
白起对自己的能力和总体形势有着清晰的判断,如果秦王能够听取他的意见,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必然会大幅加快。可是,秦王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如此,白起即便留得性命,甚至将来再复起为将,恐怕也不可能再有加速统一的机会了。
白起两次加速统一的建议
白起能够成为白起,自然是知己知彼,知道总体形势,更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长平之战后,白起曾有两次可能加速统一的建议。
1、趁胜灭赵。
长平之战取胜后,白起请求秦王增调军队和粮草,准备趁胜一举灭赵。
当时,赵军主力被歼于长平,国内一片恐惧。如果秦军迅速发起攻势,赵国来不及在军事、外交上进行准备,根本无力阻挡白起。然而,秦王听信范睢的建议,应允韩、赵各割让土地,与之议和,下令撤兵。
如此,趁胜一举灭赵,加速统一的第一个机会就此错过了。
2、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
然而,赵国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军事准备后,拒绝如约割地。秦王遂决心再次发起攻赵之战。
白起
白起认为形势已变,赵国“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秦国没有取胜的机会,拒绝出任将领。秦王在先后派王陵、王齕为将,接连遭受挫折后,强令白起任将。
白起拒绝出战:“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严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闻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
如果采纳白起的建议,邯郸之战确实也只能是“无功”了。然而,秦国可以避免进一步消耗国力;而长平之战及此前一系列连续胜利的果实也可以保存!如此,魏地河东、赵地太原、韩地上党等关外之地能够成为下一步攻伐的重要基地,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就能进一步加快!
邯郸之战形势图
然而,秦王拒绝了白起这最后的建议!如此,邯郸之战惨败,不仅消耗巨大,丧师甚众,而且,魏地河东、赵地太原、韩地上党悉数丢失!
更重要的是:山东五国(除齐国外)形成了以信陵君等公子为核心的合纵中心!
到此时,恐怕纵然白起尚在,也无法加速统一了。
白起的“边界”
白起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可是,作为顶级名将,白起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有哪些做不到的事情。
秦王派范睢请白起出山时,就曾说:“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境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白起则在回顾自己过去取胜的奥妙后,指出,自己都是“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不过是顺应、把握了规律而已。
同时,白起先后两次道出了攻赵无法取胜的道理。
战国形势图
1、秦国国力已疲。
长平之战伤亡过半,消耗巨大,国内空虚,并没有远离本土长期作战的条件。
2、赵国“其国内实,其交外成”。
赵国已经同仇敌忾,积极准备;而其外交也已经收到效果。如此,“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秦国形势危险。
3、即便是白起,也已经没有了“以巧取胜”的条件。
白起指出:此时,“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长平之战形势图
意思很明确。实力已经悬殊,对方不可能再像长平之战一样被引诱而草率调动。
灭国之战,对方必然死打硬拼,不惜一切代价,没有任何退让的空间。其他诸侯再是愚蠢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必然相救。此时交战,就是拼实力,即便是名将也没有更多办法。
白起这里说的是邯郸之战。但其实,白起所道出的也是秦此时不具备“提前统一”的各种原因。
大秦国力已疲,需休整
邯郸之战前,大秦连续进行了大规模激战。
长平之战打到最后时,秦王征河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入军,可谓是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透支。
一方面,秦赵进行决战,秦国不惜代价求胜,自然是明智的。但另一方面,在大举用兵后,需要消化胜利果实,在所夺取的经济利益大于消耗的情况下,才可能进行下一步大举攻势。
正因为洞察到这一点,白起才提出“释赵养民”的建议,即暂不采取大规模攻势,集中精力消化胜利果实。
然而,秦王不纳白起之言,继续进行消耗巨大的邯郸之战,使国力进一步消耗、疲劳。
邯郸之战形势图
更严重的是,邯郸之战失利后,秦军一度只有凭函谷关自守,此前夺取的河东、上党、太原等地全部丢失,而河内等其他关外地区也陷入拉锯状态。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虽消灭赵军主力,但其经济、地盘上的胜利果实几乎全部丢失!
在连续进行耗费巨大的战役后,在经济上却没有得到利益,秦国国力的消耗、疲劳自然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在邯郸之战后的十年时间里,秦国虽然继续攻韩、灭周,并攻打赵、魏一些“拉锯地盘”外,确实无力进行大规模决战。
当信陵君组织起五国联军时,秦军再次一败再败,凭函谷自守!
显然,此时的秦国暂时无法支撑对大国的灭国之战。
秦国自身的动荡
而且,不久,秦国自己也进入了频繁动荡之中。
秦昭襄王薨逝后,秦孝文王即位。但是,孝文王也已经五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即位当年就病薨了。即位的秦庄襄王在三年半以后,也病薨了。
吕不韦
秦王政即位时才13岁。吕不韦辅政。此后,吕不韦专政、嫪毐之变,秦国的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即便白起在世,这种动荡情况下,秦国又哪能集中精力进行统一战争呢?
弱而难打的诸侯
长平之战后,关东六国再没有一个诸侯能够单独与大秦扳手腕了。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秦国欲并六国、王天下的意图已经无法隐藏了。各国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只有合纵抗秦,才能保全自己了。
虽然六国之间仍然互相征伐,但一旦秦国的威胁过大,各国仍然会并力抗秦。后来秦攻魏时,信陵君振臂一呼,五国出兵来战,除了信陵君的人格魅力外,更是“唇亡齿寒”思想的表现!
邯郸之战、河外之战的失利表明,秦国虽强,但尚不具备独自应对合纵的绝对优势。
条件成熟,顺势而定
可以说,条件不成熟时,即便是白起,恐怕也不能“逆势统一”。
后来秦始皇能一统天下,不独是王翦父子善战,更是大势所趋。
秦始皇
1、秦国国力进一步发展,内部安定。
秦王政粉碎嫪毐集团的叛乱后,秦国动荡的局势得以安定了下来。同时,都江堰、郑国渠修成后,巴蜀、关中经济进一步发展,使秦国有了长时间进行远征的经济条件。
灭楚时,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空国而出”,尚能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法疲劳楚军,背后的底气正是大秦厚实的经济基础!
2、“蚕食”之法的成果,打断合纵的脊梁。
邯郸之战后,尽管秦国没有发动大规模主力决战,但是,其“蚕食”一直在继续。
经过“蚕食”后,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政亲政的这一年,秦军将地盘直接与齐地相接壤,隔断了楚、赵两国的联系,对韩、魏构成了三面包围,如此,“注齐、秦之要,绝楚、魏之脊”的战略构想得以实现。
如此,“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自战国后期以来时聚时散的诸侯合纵抗秦基本宣告失败了!
3、间谍攻势。
此后,秦王政采纳李斯、尉缭之策,重金收买六国的名士、大臣,“不肯者,利剑刺之”。
如此,一方面,六国不可能再施合纵抗秦之策。另一方面,这种“离其君臣之计”,使大秦在六国收买了“内线”,使他们怂恿君王做出有利于秦的举措。这是从内部打掉诸侯“同仇敌忾”的核心。
李牧
比如,后来郭开谗言除李牧;楚国逼项燕急战等,都是这一政策结果。
经过长期准备,秦国有了发动统一战争的基础,六国则陷入分裂、混乱之中。大秦一统天下的条件,自然也就成熟了。
杰出人物确实能在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白起百战百胜,几乎打掉了各国抗秦的主力,就是证明。但同时,历史发展自有其规律,杰出人物也不可能超出客观历史条件,决定历史进程。
当然,杰出人物可能把握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凭其卓越才能迅速改变实力对比、天下大势,加速历史进程。
秦昭襄王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王如果采纳白起之计,趁赵国恐惧、无助之机一举灭赵,可能能够迅速改变天下总体形势,甚至可能“加速统一”。
秦王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机遇”失去,邯郸战败后的国力损耗则使其丧失了加速统一的历史机遇。
此后,至少在秦王政亲政前,秦国国力未复,内部不稳定,而六国则既有同仇敌忾之心,又有合纵抗秦之志,大秦当时并没有统一天下的条件。
如此,即便白起不死,即便白起有百战百胜之能,但并不存在“提前统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