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道些表示时间的量词
多知道些表示时间的量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时间的量词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时工具,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智慧。从佛家的时间计量到古代的时辰制度,从五更计时法到表示年龄的词汇,这些独特的计时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关于表示时间的量词,我们都知道的是:年、月、日、时、刻、分、秒。但其实我们有时还用到一些时间量词,比如:一刹那 一念 一瞬 弹指 罗预 须臾。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词都表示的是很短时间。而据佛家《摩诃僧只律》的说法,一刹那等于一念,二十念等于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夜有三十须臾。由此可推算一须臾为2880秒(48分),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到的表示时间的词,如;一眨眼 一挥 一会儿 转瞬 一转眼 一霎时 忽而 顷刻 片刻 即刻 俄而 俄顷 旋即等,其所表示的时间是一个约数,不确定具体时间长短。我国古时还常用到“俄、少顷、少时、少间、斯须”等,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历史上获取我国清代,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五更是几点?按过去说法是“卯时”,大臣们须更早于寅时,也就是半夜3点到5点去等候上朝。现在有人上班只是签个到,就说是“应个卯”。“卯时”相当于现在北京时间的5点至7点。过去是按“地支”来计数每天十二个时辰,即前半夜11时至后半夜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点至5点为申时,5点至7点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黄昏19点至21点为一更 ,21点至23点为二更,前半夜23点至后半夜1点为三更,1点至3 点为四更,3点至5点五更。
过去计数间还有“旬”的概念,“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旬”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代表10天为一旬,我们通常会把每个月分成三旬,依次是上旬,中旬和下旬,一旬代表的是十天,正好30天一个月。再一个是10年为一旬,如果说年过五旬就是说五十多岁。
还有古人说人的年龄也常用:垂髫(3至9的儿童),束发(15岁),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80-90岁),期颐(百岁)。
我国用来表示时间的量词纷繁多样,这也反映我国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虽说有些现在已经很少用到,但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且应传之久远。
李泽田,今年95岁,中共党员,退休中学校长,高级政工师,爱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