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亚|说一段天涯区西岛码头今肖旗港前世禁港的人文来历(上)
在三亚|说一段天涯区西岛码头今肖旗港前世禁港的人文来历(上)
西岛码头,位于三亚市天涯区马岭镇的大宾村畔。这一带现虽为汉村,但是在明朝之前却属于黎峒世居地,且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古村,名“落屯峒”,乃唐朝“落屯县”所在地。
解读天涯区轶事趣闻 展示三亚人文精髓
西岛被誉为三亚的“海上桃源,动感天堂”,其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人文,以及列入国保级别的独特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岛风情的度假胜地,成为游客们向往的岛屿旅游天堂。
纵观西岛这个四个旅游度假区,可将其旅游景点概括为“一港两岛,五部十景”。“一港两岛”是西岛旅游度假区的总体空间构成,即肖旗港客运港、西岛海上游乐世界、牛王岛游览区;“五部十景”是指西岛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物,即潜水、海上运动、拖伞、海钓、沙滩五大休闲运动俱乐部,以及海角金沙、金牛望海、海誓山盟、开天辟地、灵龟奇石等十大核心景观。其中的“一港”,即从三亚湾登岛渡海之前的西岛码头,官名全称“肖旗港客运码头”。
为何叫此名?名称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来历?此时,我登上西岛码头的渡海游轮,来开讲一段肖旗港背后隐匿的明末清初,淹没在历史天空下的一段波澜壮阔、撼天动地的轶事以及名称来历的人文。
一,西岛码头古名“禁港”,曾是三亚唐朝时落屯县衙前的港门
西岛码头,位于三亚市天涯区马岭镇的大宾村畔。这一带现虽为汉村,但是在明朝之前却属于黎峒世居地,且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古村,名“落屯峒”,乃唐朝“落屯县”所在地。大宾村的东边有条河水,隋唐之前名叫白沙水,因入海处的沙滩,柔软如白棉而得河名。水边有唐朝所设置的“落屯县”遗址,县的名称便是来自当地“落屯峒”一个黎村之名。
此事《崖州志》上有记载,志曰:“落屯废县,《元和志》永徽元年置,在洛电响,因名。《舆地纪胜》即今黎中落屯村,在州东五十里。黄《通志》明万历丙辰,知州张宿疏沟,得落屯县印。”
永徽元年(公元650),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李治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励精图治创造了“永徽之治”的一段盛世。而《元和志》全名《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也是自魏晋以来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史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目的是在安史之乱后,为皇帝便于周览全国形势,以达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
晚于“永徽之治”一百多年后的《元和志》称落屯县名来自当地村名“洛电响”,到了南宋中期嘉定、宝庆年间,由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估计是觉得唐志黎语音译不准,便改称为“落屯”村,并明确指出,古邑距崖城东五十里。
可惜,这个三亚历史上昙花一现的老县,至今寻不到它的具体遗址地,好在有明朝官员在疏通河道时曾挖掘到落屯县遗留的一枚官印,让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一下,古邑位于大宾村东南边白沙水畔的方位。
那么,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在三亚马岭东部下的黎族世居区设一个落屯县治?
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是我想能够把县衙门立在白沙水边,肯定是白沙水入海处有了一个码头 方便运输。纵观海南汉代相传的16个县治所在地,以及三亚历史上所置县城,几乎都是因河水入海处有码头而设立。如三亚隋唐时的宁远县,县衙所立在的水南村,就是宁远河“双廓抱海”入海处大蛋港水的南边方位。又如宋朝三亚历史上的临川县,也是在临川水双臂怀绕的临川港(今月川社区)而置。再犹如宋朝置的吉阳县,正是建在东西两条藤水汇合处“合口码头”边(今藤桥镇)。
而唐朝在白沙水入海码头边置的落屯县,正是因为有条白沙水,因史志湮没无闻,估计这个码头在唐朝时应该因水得名亦称为“白沙港”。
那么,白沙港又缘何更名为“禁港”?为何叫此名?那是因为这条白沙水,平时水量不大,只能算是一条水沟,故(《崖州志》舆地志卷二·水)特注明:“烧旗水,以明季王熀烧旗于此,名。源出城东六十里过岭。东南流,过大饼、楚核等黎村,注禁港,入于海。约行二十余里。此水夏秋大,春冬小。水小,港则闭。”又注:“禁港,城东八十里。受烧旗沟水,入海,开塞无常。”
《崖州志》说时很清楚,这条水,因为夏秋季的时候水大可通航,而到了春天和冬季的时候水小,则港关闭,亦不能通航。也就是说,一年之中有半年时间,这个港口是禁止通航的,所以,在明万历丙辰 (公元1616年)知州张宿疏沟之前,这条白沙水入海处形成的码口就叫“禁港”。
这就是三亚历史上“禁港”名称的来历,估计也是落屯县没几年后又被废弃的主要原因。
然而,毕竟白沙水是条小河水,故(《崖州志》沟卷)中又把它列为“沟”并说:“烧旗沟,城东八十里。发源于过岭峒,注于禁港,入于海。明季王熀烧旗于此,故名。”
清朝的《崖州志》既然把这条水沟称为烧旗水和烧旗沟,那么,唐称时所称的白沙水或白沙沟为何要更名,又是几时候更名的呢?
更名一事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两点。一是,在古崖州府的西边隋唐时期,有个处在振州(三亚古名)与感恩县交界处的古郡名延德郡(今乐东佛罗镇丹村),有条由尖峰岭发源而绕郡入海的水系就叫白沙河,入海口所形成码头就叫白沙港。那是海南岛西南方向的一个大港,诞生了古延德郡,孕育了年今乐东县一片荟萃的人文。因为人家那条河,水量丰盈且码头繁华,又成名在先,故白沙河与港名一词,响彻至今一千余年。而崖城东边今天涯区马岭社区大宾村边上的这条后称的小白沙河,只有更名。
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这条白沙沟边曾经发生过一个故事,出现了一段可悲可泣的人文,故而更名。
更名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末清初。那是一个改朝换代、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白沙水或白沙沟更名为烧旗水或烧旗沟,其名称来历的背后,折射着明末清初崖州府一名著名的忠义志士,在此烧旗明志而淹没在历史中的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个人是谁?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