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视阈转换:海德格尔“视”之轨迹与存在论转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视阈转换:海德格尔“视”之轨迹与存在论转向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6/10/15473865_1139486502.shtml

本文探讨了马丁·海德格尔“视”概念的多层次内涵,从寻视、顾视、透视到观入,揭示了海德格尔如何通过这些维度实现哲学视角的转换,从传统存在者层面转向存在本身的研究。文章首先追溯了海德格尔“视”概念的理论背景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随后通过比较分析,突显海德格尔与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中“看”概念的根本差异,强调了其哲学转向的原创性。文中详细阐述了“视”概念如何在人与物、他人、自身、世界整体之间建立新的存在关系,指出海德格尔对存在论的革新,以及对生态哲学与技术批判的深远影响。

一、 引言

马丁·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尤其以对存在(Sein)问题的深刻探讨而闻名。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在于对“存在”的追问,而非“存在者”(Seiende)的描述,这一转向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思考路径。

在这一框架内,“视”(Sicht)概念不仅是对视觉感知的哲学探讨,更是对存在理解方式的深刻反思。海德格尔通过“视”的多维度分析,如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创造性地拓展了现象学的视野,将存在论的探究从静态的认知框架引向动态的、情境化的存在体验之中,进而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二、 海德格尔“视”的概念框架

A. 寻视(Suchsicht)

寻视概念是海德格尔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它强调了存在探索的主动性与过程性。在海德格尔的框架下,寻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观看,而是一种朝向存在者存在的主动探求,是对存在意义的不断追寻。寻视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询问和探索,这种询问并非指向现成答案,而是对存在本身的持续好奇与关切。

通过寻视,海德格尔表明了对存在者存在的寻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这要求我们不断地投身于存在者的世界中,与之共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揭示存在的意义。

B. 顾视(Rücksicht)

顾视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承载着深厚的伦理意蕴,它蕴含着对过去的回溯与对周围存在的关怀。这一概念强调了在我们的存在过程中,不断地“回头看向”(回顾),即意识到我们是处于与其他存在者的关系网中,我们的行为和存在总是受到他者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他者。

顾视揭示了存在者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强调了对他者的责任与关怀,这是对传统伦理学的一种存在论深化,它要求我们在行动时考虑到与他者的共在,从而展现出一种伦理的面向,即在世的共情与责任。

C. 透视(Durchsichtigkeit)

透视(透明性)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指的是事物在自身中透明地显现出的存在方式,是现象学直观的推进。它超越了表象与本质的二分,强调了事物自身的显现过程,即事物如何在其自身中展示其存在的真理。

透视不仅是一种看透事物表面的能力,更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直接感知,是在事物的直接呈现中领悟其存在本质。这一概念推动了现象学从对现象的静态描述向存在动态显现的探索,要求我们以一种更加原初的方式去直观事物,从而理解事物如何在世界中自由地展现自己。

D. 观入(Hineinsicht)

观入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深入事物内部的洞察方式,它超越了表面现象的观察,直抵存在者存在的深处。这一概念强调了对存在者本质的直接把握,即通过深入事物内部,体验和理解其存在状态的最为核心和本质的方面。

观入不是对外在特征的收集,而是对存在者内在真理的揭示,它要求我们不仅看到事物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事物如何是其所是。通过观入,海德格尔使我们能够深入到存在者存在状态的核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真理,为存在论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深刻而直接的途径。

三、 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视”概念比较

A. 古希腊哲学的“看”(theoria)

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看”(theoria)赋予了深厚的哲学含义,这不仅仅是视觉感知,更是一种理智的凝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看”分为三个层次:感觉之看、理智之看(dianoia)和最高层次的理念之看(noesis),强调通过理性追求超感性的真理。

亚里士多德则在《形而上学》中将theoria定义为对最高善的沉思,是一种理论理性的追求,与实践和创制活动相区分,强调理论理性对终极实在的直接把握。这种“看”体现了对超脱日常、对永恒真理的追求,奠定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基础。

B.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视角”

进入近代,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将“看”问题转化为认识论的核心。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可怀疑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性,将“看”(认知)建立在清晰分明的自我意识之上,强调理性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分离与客观知识的确定性。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一步系统化了认识论,区分了感性直观(Anschauung)与知性概念(Verstand),提出先验知识框架,认为“看”或认识是主体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与后天感觉材料结合的结果,强调了主体构造知识的角色,从而确立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

C. “视”的传统与海德格尔的突破

海德格尔的“视”概念在继承西方哲学传统的同时,实现了深刻突破。与古希腊哲学追求超感性真理和近代认识论强调主体性不同,海德格尔的“视”更侧重于存在论层面,是一种现象学的直观,关注存在者如何在世界中显现。他的寻视(Suchsicht)、顾视(Rücksicht)、透视(Durchsichtigkeit)与观入(Hineinsicht)不仅关乎认知,更关乎存在体验的动态过程,强调了人与世界、他人、存在之间的原初关联,以及存在的历史性与情境性。

海德格尔的“视”不局限于理性分析,而是通过现象学方法,直接面向存在者本身的展示,这要求我们在世中直接参与到存在者的存在中,而非仅仅作为旁观者。他的存在论转向,即从存在者转向存在本身,使得“视”概念不再停留于认识论的主体与客体二分,而是打开了一个让存在本身得以揭示的广阔视阈,从而在哲学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四、 海德格尔“视”之轨迹与存在关系的多重视域

A. 人与物

在海德格尔的视阈中,寻视与透视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直接且本质的关联。寻视意味着人对存在者(物)的主动探索,不仅是对外在形态的捕捉,更是对物之存在方式的追寻,体现了人在物的使用中对存在意义的发现。

透视(事物的透明性)则进一步强调物在自身中的显现,即物如何在其使用、在世界中的功能中揭示其本质,这种显现让人在与物的互动中体验到存在之真谛。通过物的使用,人不仅与物建立起实际的联系,更在更深层面理解了物的“存在”,从而也反观自身存在的意义。

B. 人与他人

海德格尔通过顾视(Rücksicht)概念,探讨了人与他人的共在(Mitsein)关系,展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伦理维度。顾视意味着一种回望与关怀,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个体不仅要向前看自己的行动,还需时刻回望与反思,意识到自身行为对他人及共同世界的影响。

在共在中,人与他人不是孤立的主体,而是在相互关照中共同揭示存在的可能性,体现了伦理行为的本源性。这种关系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存在论上的相互归属与责任,强调了共在世界中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

C. 人与自身

观入(Hineinsicht)是海德格尔用来表达个体深入自我、理解存在本质的途径。观入意味着穿透表面现象,深入到存在的核心,对个体存在状态进行直接而深入的洞察。通过观入,个体能超越日常的自我意识,触及存在的本真状态,即存在之真相。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自我反思,更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亲身体验和理解,帮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自己与存在之间的直接关联,从而达到对自我存在的真正领悟和本真的存在方式。

D. 世界整体

海德格尔通过以上各“视”的综合运用,构建了一个世界整体的视阈,强调存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在这一视阈中,人与物、他人、自身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动态交织、相互影响的。寻视、顾视、透视与观入共同作用,揭示了存在者在世界中的多样关联与存在方式,强调了存在的整体性——所有存在者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共同展示存在。

海德格尔的世界整体视阈拒绝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划分,提倡一种存在论上的包容性理解,即世界作为一个动态的、相互揭示的存在场域,其中每一存在者都在与其他存在者的共在中展示其存在,共同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整体。

五、 海德格尔哲学转向的深远影响

A. 存在论的革新

海德格尔哲学的转向,从对存在者的描述到存在的探询,对传统哲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标志着哲学思考重心的历史性迁移。这一转向不仅质疑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二元划分的绝对化,而且还开辟了存在论这一哲学领域的新天地。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优先性,将哲学从认识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导向对存在本身的关注,这不仅是对哲学史的一次重大修正,更是对存在理解的一次深刻拓宽,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方向。

B. 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

海德格尔的“视”概念,尤其是透视(Durchsichtigkeit)和观入(Hineinsicht),为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透视强调事物的透明性,即事物在自身中的直接显现,这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实用主义视角,以一种更加全面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自然。观入则促使我们深入事物的本质,看到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生命活力,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人类活动的背景或资源。

海德格尔的思想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种主客对立转向共生共存,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现代环境伦理提供了深刻的存在论依据,推动了对自然的非对象化理解,为生态运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哲学支持。

C. 现代技术批判

透视与观入在技术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构成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理性批判的核心。透视揭示了事物的透明性,但现代技术往往只注重事物的可操作性和功能性,忽视了其存在意义,将一切都简化为技术工具,导致了对存在的遗忘。

海德格尔通过观入,提倡一种对技术的深度洞察,即要理解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存在方式,如何塑造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他批判技术理性对生活的殖民化,呼吁一种诗意的技术理解,即技术应当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奴役人,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存在,而非仅仅提高效率。这种批判不仅针对技术本身,更指向了技术背后的人类存在方式,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技术时代保持对存在的敏感与尊重,以及如何在技术的海洋中寻找人性的锚点。

六、 结语

海德格尔的“视”概念通过寻视、顾视、透视与观入的多重视角,不仅深刻揭示了人与物、他人、自身以及世界整体之间的存在关系,而且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从存在者到存在的根本性转向,开辟了存在论的新纪元。

这一转向不仅挑战了传统哲学的认识论中心地位,将存在问题置于哲学探索的最前沿,而且为理解人与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强调了存在体验的直接性和情境性。海德格尔的“视”概念在哲学史上起到了桥梁作用,连接了古典与现代,为理解技术时代的人类处境、环境伦理等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深邃的哲学资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