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梅雨季易湿邪入体,可以这样自主识别
医生提醒:梅雨季易湿邪入体,可以这样自主识别
在潮湿、闷热的梅雨季,一些人会出现明显的骨关节酸痛,严重者还伴有纳差、口苦、小便不利等症状。专家提醒,这可能是湿邪在“作怪”。如何自我识别湿邪入体?如何正确应对?来看看专家的建议→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病房内,65岁的杨先生正在接受艾灸治疗。随着艾烟袅袅升起,艾灸的温热也让关节的疼痛逐渐好转。
“刚来的时候浑身上下好多地方都疼。”杨先生用手指着胳膊和腿上的一些关节对记者说,“不光关节疼,肠胃也不好,油腻的东西都不能吃,小便也不利。”经过检查,杨先生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而比较特殊的是,他还伴有胸腔积液、腹胀恶心、小便不利等多种症状。
“患者关节上的表现为重着、酸痛,同时整个舌苔又白又厚又腻,是典型的湿邪阻滞困三焦的状态。”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副主任张凤告诉记者,究其发病原因,是因为湿邪入体所致。
在光华医院经过一个阶段药物、艾灸、针灸等的综合治疗后,杨先生病情逐渐好转,关节疼痛减轻,胃口好了起来,小便也通畅了很多。
湿邪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小觑。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湿邪具有易损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合而为病等特点。如果发现自身湿气重的话就要及时治疗才能恢复,那怎样识别湿邪入体的症状呢?
张凤指出,患者可以自我识别症状,辨别是不是湿邪入体。
“如果觉得关节比较重,有可能是湿气在关节上的一个表现。平常也可以多看看自己的舌苔,如果又厚又腻,那肯定是湿邪的表现。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一些清热化湿的药物,如果湿邪脾胃,导致纳差、腹胀腹泻,就可以使用‘三仁汤’,如果病人出现口苦,湿邪可能是在肝胆,那么就可以选择‘甘露消毒丹’。”张凤也提醒,在梅雨季以及之后的三伏天,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尽量少接触冷水,以免到了秋天会加重病情。另外她建议病人不要提重物,不要加重人体关节的负重情况。对于湿邪比较重的病人,做一做艾灸治疗是个不错的选择。
湿邪入体表现
湿邪过重一般分为两种,外感湿邪和内生湿浊。
外感湿邪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发热头痛,腰酸背痛,困倦乏力等。如果是内生湿浊的患者,可以表现为食欲减退,便溏腹泻,以及腹胀等,少数患者有小便黄等症状。
内生湿浊的形成,多因过食肥甘,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对于内生湿浊的人而言,通常都伴随一些表现,例如肥胖、皮肤湿腻、易出油等,湿邪阻碍了水气的运化,导致痰的生成增加,通常还有痰多,乏力等症状。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