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没有分享欲吗?
回避型没有分享欲吗?
很多小伙伴问:回避型没有分享欲吗?怎么都不跟我分享呢?其实,他们有很强的分享欲,只是会担心别人的看法。
对于亲近的人,他们反而不愿分享。因为不确定对方会给出怎样的评价,也害怕分享后对方揪住不放,比如逼问责怪 “不带你去”“不通知你” 之类的。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在浅连接的圈子内分享,还会骗自己说这只是纯记录,不需要别人知道。一开始分享,是为了吸引你,到手后就觉得你成了束缚他的累赘,不用再装了。总之,他们的分享欲基本不对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而是对外。
人都有分享欲,回避型真没有吗?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对你没有。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他们不太重视自己,对自身价值和重要程度缺乏认可,觉得自己传递的信息或情感,未必对别人有价值。即便有时想帮忙,也会犹豫是否暗含对别人能力的不信任,进一步延伸,就是对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分量缺乏自信。其二,出于警惕性和边界感,他们拒绝被了解,觉得这很危险。其三,他们又太过重视自己,总是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无法轻松地交换信息。第一点和第三点并不矛盾,回避型非常自我,自我意识很大(高自尊),但同时不信任别人(低焦虑),既自卑又高傲,还很能忍、很会装,一般人看不出来。
回避型并非全无分享欲,或者说,他们倾向于认为那不是分享,而是记录(分享是对外,记录是对内),只不过是公开的记录。这就有趣了,为什么面对亲密的人反而不愿分享这种记录,却对着面目模糊的网友或圈内人分享展示呢?回想一下,你们刚开始熟悉彼此时,他是不是完全不介意分享这些事,亲近之后反而不愿意了呢?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人亲密之后,分享欲会飙升,因为这个人成了重要的人,自己的事当然要对重要的人讲。但回避型恰恰相反,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推测一,因为对方了解自己越多,就拥有越多伤害自己的力量,这很可怕;推测二,刚开始熟悉时,存在新鲜感和征服欲,分享是一种展示和吸引,当对方已经被俘获后,自然不必再费心维护和开拓关系;推测三,泛泛之交或网友间的分享交流是资讯共享,合则来不合则散,想说就说想停就停,没有负担,而亲密的人则不然;这也就带出了推测四,亲密必然会带来期待和要求,比如分享自己出去玩,可能就要面对对方的诘问:“为什么不带我去”“什么时候一起去”,即便对方识趣地不问,也难免会问一些旅途中的事,必然会陷入一来一回的对话,这很累。
那么,一般人在陷入爱情时,为什么会分享欲爆棚呢?因为爱会带来连接的欲望,分享是一种连接方式。我跟你说今天的风、今天的云、今天的身体、今天的衣服,是为了让你看到一个今天的 “我”;我给你讲我做过的事、遇到的人、我的缺点、我的坏处,是为了展示我的智慧、我的性情、我的欲望、我的畏惧,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多有关 “我” 的素材,为了提供一个更真实的我供你观看。爱即是注视,我注视你,希望你也回望我。
所以,你明白爱回避型的难点和痛点了吧?回避型抗拒注视,抗拒提供素材,抗拒连接,因为依靠他人、习惯他人对他们来说是危险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才安全。回避型希望大家并肩(不可以太近哦,起码一米距离吧)走在旅途上,各自看向自己的方向。在感情上,他们追求 “顺其自然”,因为在他们心里根本不认同 “相处需要磨合” 这件事,他们追求完美,心中自然有一个完美爱人的标准,对方不用自己说就必然会懂自己,为什么还要费心 “相处” 呢?他们觉得 “我做我,他做他” 就可以了,需要磨合说明人不对。这种底层逻辑太过强大,已经内化到无需思索的地步。你和一个抗拒爱与被爱的人谈爱,能有什么结果呢?
那爱回避型的人要怎么办呢?框架低的人很容易被带偏,会慢慢屈服于他们的逻辑,被迫适应他们的节奏,不敢提出需求,因为需求不会被满足,慢慢变得像他们一样。可像回避型一样,就意味着两个人都没有推进关系的能力和动力,走着走着就散了。框架强的人则会无法忍受,心想 “我这样对你,为什么你不能同样对我?” 最后筛选剩下的,都是爱回避型,但也没那么爱,有他可以、无他也行的人。回避型将别人工具化,别人也终将把回避型工具化。
每次看到大家还在苦苦追问,就觉得,算了吧,你所有的困惑不解都有一个万能答案:因为他不懂什么是爱。爱是一种能力,他没有;爱是一种本能,他早已扼杀;爱是一种意愿,他却毫无信念。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