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悉达多》: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通往内心的圆融统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悉达多》: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通往内心的圆融统一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9/22/84424335_1124691942.shtml

《悉达多》是诺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出版于1922年,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畅销全球。全书的脉络讲述了悉达多修行印度婆罗门教"四行期"的过程,即梵行期(少年学习阶段)、居家期(成年旅行世俗义务阶段)、林栖期(半隐居阶段)、遁世期(彻底解脱),最后达到自身的圆融统一。

悉达多一生都在探索,通过思考、等待、斋戒的方式,经历了出世、入世再到出世的顿悟,终于找到了内心永恒的幸福与安宁。《庄子》有言:"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人生在世,如果我们能不被物质所迷惑,也不被执念所困扰,也就圆满了一大半。

让我们一起跟随悉达多的脚步,看他是如何与自我和解,获得神性自我,获得对万物、对人、对世界更为广大的宽容与爱。

梵行期(少年学习阶段)

悉达多是未来的婆罗门之王,高贵聪颖,备受瞩目,可天之骄子的他,却一直觉得灵魂不安,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阿特曼"智慧。当他看见苦修的沙门时,毅然决然踏入林中,通过克己苦修,期待"无我"境界,却一直轮回至"我",不能找到道中之道。于是决定去聆听佛陀乔达摩的教义,但发现了漏洞,佛陀并没有将自己彻悟纪事的历程告诉大家,并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而是需要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

三段少年时期学习的经历,不得不说,悉达多是一位好学的贤者,他能看见内心渴求,并不断实践验证,调整方向,向着自己的热爱在探求。这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和世界的过程。

居家期(成年旅行世俗义务阶段)

悉达多离开袛树给孤独园的时候觉醒,觉得自己在发现阿特曼和神性终极之物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他决定不再苦修,他要拜自己为师,重新入世认识自己。于是,他迦摩罗的身上学习爱的艺术,在迦摩施瓦弥处学习权利和财富的手段,不断追求感官的欢愉的同时,也品尝了财富、情欲和权力的滋味。他沉沦和迷恋这尘世,甚至感觉不到光阴的流逝。终于有一天,在这生色之娱中,他感觉疲惫不堪,内心的源泉不在。

当悉达多的入世,让他理解了世人的沉沦和选择,理解了这个世界的运行的规则,曾经他最不屑的嬉笑怒骂,他慢慢学会了接纳。经历后而感知,经历后而懂得,于是悉达多不再与自己和世界较劲。

林栖期(半隐居阶段)

悉达多此时来到了河边,学会倾听河水,明白生活也是一条河,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他和船夫瓦酥迪瓦一起,渡人过河。但却等来了他的儿子,因为儿子,悉达多内心欢喜。他想让自己的儿子少走弯路,想把儿子留在身边教导,却换来了儿子的不理解和逃离。

他伤心地放手,明白了"自觉"的重要性,就是对生命整体的思考。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这个世界带给你的一切,不必执念得或未得,不需要与命运搏斗,也不需要和意志作对。只要顺流而行,顺势而为。

遁世期(彻底解脱)

在船夫瓦酥迪瓦离开他,去林中后,悉达多依旧在河边渡人。再遇好友乔文达后,发现他依旧一无所纳,于是告诉他,作为一位探索者,因为不得不努力追求目标,反而错过了眼前的事务,错过了当下。悉达多不再将这个世界与他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他的圆成者微笑,让好友感受了万千幻想褪去后,是平静、轻柔、慈悲的微笑,犹如佛陀一般。

悉达多最后的顿悟,智慧不可言传,只能去经历和体验。时间并不存在,而能掌握的只有当下。而我们唯一可做的事情,便是爱这个世界。其实这个世界是以我们的意识为存在的,你包容它,它就美好,你爱它,它也爱你。如果你现在正在低谷期,请不要抱怨,也许就是人生给你觉醒的时刻。

看着悉达多的"四行期"脚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底层逻辑:一切感受的根源都来源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因为他人或者外界的事物。如果你因为他人或者外界的变动而生气难过,也只是你自己选择了生气难过这个选项,其实你也可以选择让它去。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和自己期待出了问题,而想找个借口去归罪到别人身上,那样自己和他人都不舒服。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与自己和世界都和解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