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这篇修身奇文《坐忘铭》,心灵净化的宝典,说透了道家修行的精髓。
王重阳这篇修身奇文《坐忘铭》,心灵净化的宝典,说透了道家修行的精髓。
《坐忘铭》是王重阳的修行智慧结晶,以简洁文字阐述道家修行的精髓。文中倡导沉默寡言以养元气,少思虑以明心性,不怒不恼以保心地清凉,不贪不执以达内心自在。它强调"心死神活""离三界",通过忘却世俗,回归清虚,达到身心自在与解脱的境界。
《坐忘铭》
宋代·王重阳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
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
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
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
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心忘念虑,即超欲界。
心忘缘境,即超色界。
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第一部分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
解释: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内心修养与行为准则。常默则元气不伤,少思则智慧内生;不怒则百神和畅,不恼则心地清凉。
不求于人则无谄媚,不执着于一端则能圆融通达。不贪则内心富足,不苟且则无惧权势。这是一种对内心与行为的双重修炼。
心得感悟:
这段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弱点与修行的方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与强大,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坚韧。常默、少思、不怒、不恼,是修养身心的智慧;不求、不执、不贪、不苟,是面对世事的从容。
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常常被欲望与情绪左右,而忘记了内心的力量。只有回归宁静,才能在纷扰中找到真正的自由。这种修行不仅是对个人的提升,更是对社会的净化。当每个人都以平和之心面对生活,世界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部分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
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
解释:
这段文字描述了修行的境界。当断绝外在的味觉享受时,内在的灵泉自然涌现;当气息平稳时,呼吸会变得悠长。
若能触而不执,则形体虽在,精神却能自由游离;若能想而不迷,则梦境虽有,身体却能如尸僵般静止。这是一种对身心分离的修行境界的描述。
心得感悟:
这段文字揭示了修行的高深境界——超越物质与感官的束缚。味绝而灵泉降,气定而真息长,这是一种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化。
当我们不再被外在的欲望所牵引,内在的智慧与力量便会自然涌现。触而不执,想而不迷,更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与欲望所困,心灵失去了自由。通过修行,我们可以学会放下,让心灵回归宁静,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这种境界虽高远,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愿意放下,从当下开始,就能逐步走向内心的自由。
第三部分
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
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
解释:
这段文字进一步深化了修行的境界。如果气息散漏,形体就会归于尘土;如果念头散乱,精神就会走向死亡。
只有当心灵彻底放下,才能让精神真正活跃;只有当形体的束缚消失,灵魂才能变得强大。这是一种对生死与修行的深刻洞察。
心得感悟:
这段文字是对生死与修行的深刻思考。气漏则形归土,念漏则神趋死,这是一种对生命脆弱性的警示。而心死神活,魄灭魂强,则是对修行境界的升华。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放下一切外在的束缚,包括身体与心灵的执着。只有当心灵彻底放下,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灵魂的强大。
这种境界虽然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命力量,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放下与自由。这种放下,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灵魂的解放。
第四部分
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解释:
这段文字强调了修行的智慧。世间万物虽然繁多,但真正的妙理难以穷尽;而修行的本质,始终离不开真常之道。
至精之理隐藏在恍惚之间,大道之象混杂于渺茫之中。这是一种对修行智慧的深刻阐述。
心得感悟:
这段文字是对修行智慧的深刻总结。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这是一种对修行本质的洞察。世间万物虽然繁杂,但真正的智慧却隐藏在简单之中。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这是一种对大道的敬畏与追求。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放下对知识的执着,回归内心的宁静与简单。只有当我们不再被外在的繁杂所迷惑,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修行,也适用于生活。
当我们学会在复杂中寻找简单,在繁杂中寻找宁静,我们就能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到真正的智慧与力量。
第五部分
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
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解释:
这段文字描述了修行的终极境界。道的变化如同万物的变化,难以用言语描述;鬼神也无法窥探其行踪。不饮、不食、不寐,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被称为真人的坐忘之境。这是一种对修行境界的极致描述。
心得感悟:
这段文字是对修行境界的极致升华。道化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这是一种对修行境界的敬畏与尊重。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这是一种对修行境界的极致追求。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放下一切外在的束缚,包括身体与心灵的执着。只有当我们不再被世俗所困,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自由与解脱。这种境界虽然看似高远,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愿意放下,从当下开始,就能逐步走向内心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仅是一种修行的境界,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当我们学会放下,就能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第六部分
心忘念虑,即超欲界。
心忘缘境,即超色界。
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解释:
这段文字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当心灵放下一切念虑,就能超越欲界;当心灵放下一切外在的境界,就能超越色界;当心灵不执着于空,就能超越无色界。
超越这三界之后,精神将安住在仙圣之乡,本性将回归清虚之境。这是一种对修行终极目标的描述。
心得感悟:
这段文字是对修行终极目标的深刻总结。心忘念虑,超欲界;心忘缘境,超色界;心不著空,超无色界。这是一种对修行境界的升华。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放下一切外在的执着,包括身体、心灵与空的执着。只有当我们不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这种境界虽然看似高远,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愿意放下,从当下开始,就能逐步走向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是一种修行的境界,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当我们学会放下,就能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这种境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