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不受控制的情绪——识别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
改善不受控制的情绪——识别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是工作或生活中的小事,却让情绪一触即发,即使知道不该发脾气,但越压抑却越控制不住,甚至愈演愈烈。这种不受控制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自动思维"在作怪。本文将带你了解什么是自动思维,以及如何识别和管理它,帮助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什么是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是认知疗法涉及的概念,意指人所具有的根深蒂固、自动化的思维,是由特定刺激自然触发的、导致不良反应的个人信念或想法。
我们在经历各种事情后,大脑会自动产生某种想法或观念,这种想法或观念有时候能被我们意识到,有时候可能意识不到。
举个例子,比如一直跟你关系不好的小A跟其他人发生争吵了,通常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定是小A的错,但实际真的是这样吗?注意这种自发产生的想法,就是"自动思维"。再比如,在面对人多的场合发言时,很多人都会紧张,可能你认为这是因为太多人盯着自己看,所以才会紧张,实际上更大的可能是自动思维导致的,比如"我口才太差不能吸引人",或者"我讲的内容会遭到别人否定"。
所以生活中很多不受控的不良情绪,实际上就是起源于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的产生与情绪
自动思维有点像个体对自己、他人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这些认识一开始并不是自动化的,但是可能在一次次反复之后或巨大的刺激之后便形成了。再举个例子,如果父母经常将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总是否定ta,孩子就可能会形成自动思维:"我什么也比不过别人。"这种自我思维会深深地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当面对困难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出现负面情绪,变得沮丧,甚至没有斗志、不愿行动。
现实沟通过程中的察言观色,对方一个小皱眉,敏感的人就会意识到其中细微的情绪变化,如果任凭自动化思维控制,可能会觉得对方是不是对自己不满意,从而对自己说的话产生担忧。但更合理的做法,是要多增加一些理性的判断,多一点可能性的探讨——是不是这只是对方习惯性的表情而已。
如前所述,个体对情境的解释(而不是情境本身),会影响个体随后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解释常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这些思维,但是稍加训练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将这些思维带到意识层面,当觉察到我们的思维时,就可以自行进行现实检验,从而认识到情绪不受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情绪控制才会有效果。
面对失控情绪,如何识别自动思维?
识别自动思维通常是在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情绪逐渐走向失控时,不妨用以下提问方式来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保持对自己情绪和想法的觉察,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让自己冷静、平复情绪的办法。
在我们意识到情绪波动时,不妨停一下,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 当时我心里在想什么?
- 我在头脑里对自己说了什么?
- 我头脑里浮现了什么想法?
- 我觉得自己当时会想什么呢?
- 推测一下,我在想什么?
- 我是在想XXX或XXX吗?
- 我是在想XXX(与预期的自动思维相反)吗?
- 这种情形对我意味着什么呢?
掌握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的技能需要一定的技巧,也需要一定的练习,这是一个能够掌握的改善失控情绪的好办法。上面几个问题或许会让你产生一定触动,但为了更系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自动思维,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动思维监控表》的办法来复盘已经出现的状况,从而逐渐建立自己的敏感性。
自动思维监控表
除外日期时间项目,《自动思维监控表》包含三个主要的栏目: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当觉察到自己有某种情绪时,就可以填写这个监控表了:
- 记录下自己的情绪体验,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表示自己的情绪;
- 填写日期时间和情境;
- 觉察自己的自动思维内容,询问自己在体验到这种情绪的时候,自己在想什么?
- 对自己的自动思维和情绪进行评估,评估自己对自动思维的相信程度和对情绪体验的强度。
识别自动思维是一项技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的确会出现熟悉的情绪再次"涌来"的情况,但随着练习的增多,能捕捉到的自动思维就越多,在觉察到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后,你会发现自己对于情绪的掌控能力会越来越强。
当然,自动思维虽然经常会带来一些"直觉性的偏差",但不代表它的存在就不合理。保持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是十分必要的,而控制不良情绪也并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莫得感情的机器",只是多一种遇事后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 Judith S. Beck.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