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院成功实施首例微纳刀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治疗肝癌
西南医院成功实施首例微纳刀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治疗肝癌
近日,西南医院核医学科微创介入与放射性粒子植入中心成功实施了首例第三代(微纳刀)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治疗肝癌手术,为肝癌、肝内胆管癌和胰腺癌等肿瘤的精准局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患者刘西(化名)在3年前确诊肝癌,经过手术治疗后复发。考虑到多次消融对肝功能影响较大,且复发部位毗邻胆管,黄学全教授团队决定采用不可逆电穿孔技术进行治疗。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是我国原创开发的前沿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高压电脉冲在细胞膜上打出纳米级不可逆孔隙,导致肿瘤细胞凋亡。与传统冷热消融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选择性消融等优势,在有效消融肿瘤的同时不易损伤血管、胆管、神经等重要结构,适用于特殊部位的肿瘤,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冷热消融可能出现的消融不足或消融过度的情况。
作为一项前沿技术,不可逆电穿孔技术目前已发展至第三代(微纳刀),扩大了应用范围,涵盖更多类型的实体肿瘤,比如肝癌、肺癌、胆管癌以及胰腺癌等,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在经过详细的术前准备和风险评估后,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手术由黄学全教授主刀,手术过程中,救治团队根据病灶位置及大小,在CT引导下,先后插入脉冲消融电极针2根,使其完全覆盖病变区域,并调整电极针,在完成5次循环后,患者病灶消除。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已经顺利出院。后续,核医学科救治团队先后为多名患者施行了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治疗,接受治疗后,患者病灶范围明显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黄学全教授还提醒,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2022年肝癌新发患者为36.77万例,居所有恶性肿瘤第四位,死亡人数31.65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由于公众对定期筛查不够重视,早期诊断率低,70%至80%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棘手、生活质量差,五年生存率仅为12.1%。肝癌高危人群应至少每隔6个月通过甲胎蛋白检查、肝脏超声检查进行一次筛查,进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