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就是把握事物本质或底层逻辑的能力
深度思考,就是把握事物本质或底层逻辑的能力
“深度思考”这个词儿,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但到底什么是“深度思考”,却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深度思考就是专注、认真、投入;有人认为,深度思考是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跟风;还有人觉得深度思考是系统思考、全局思考,能跳出具体问题看整体……这些说法都没错,但都没说到点子上。
什么是深度思考?
在我看来,所谓深度思考,就是把握事物本质或底层逻辑的能力。
也就是说,区分是否为深度思考成果或深度思考能力强弱的根本标志,在于能否准确把控或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或底层逻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深度思考的“深”,不是时间维度上的深入,而是认知层次或逻辑维度上的深入。
比如你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一件事,但你的思考一直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其核心和本质,那也不能算深度思考;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只花很少的时间,但他一下就看透了事情的核心和本质,那他反而是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深度思考。
所以,关于深度思考能力的认知,最大的误区就在于把深度思考看成是一个态度词,简单地认为,只要够专注,够努力,思考就一定够深度,但事实却是,深度思考的所谓深浅只是相对于把控或接近事物本质或运行规律而言,越接近事物本质或运行底层逻辑的思考深度越大。
否则,每天再苦思冥想,但始终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甚至出现方向性错误,不能接近事物本质哪怕只是一小步或得到相反结论,深度思考能力也只能是零;有些人,眼光毒辣,甚至总能一眼直击本质,哪怕再懒散,但其深度思考能力也是顶尖水平。
如何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答案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中,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修辞学和逻辑学都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学问。其中,修辞学教我们如何正确地表达,而逻辑学则教我们如何正确地思考。”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接受的教育里,总是强调要有批判性思维,要质疑一切,但是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正确地提问”。
为什么呢?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提问谁还不会啊,张嘴就来!
但事实却是:很多人所谓的提问,只不过是在抱怨或吐槽罢了。
举个例子:
假如你现在是一名产品经理,负责的产品最近用户留存率下降得很厉害。于是你召集了运营、市场等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开会讨论对策。大家七嘴八舌地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有的说搞个促销活动吧,有的说做个拉新计划吧,也有的说是不是可以优化下产品功能……
这时,你忽然发现有个同事A一言不发,于是你就问他:“A,你有什么好想法吗?”
A站起来,面无表情地说了句:“没有。”
你很不高兴,觉得这同事太不积极了,太不主动了,太没有责任心了……
但事实上,A之所以一言不发,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责任心或是故意对抗,而是因为他在思考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用户留存率低,真的是因为我们没做什么吗?有没有可能恰恰是因为我们做得太多了呢?
很显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因为它不再纠结于表面现象(用户留存率低),而是直接指向了问题的本质(我们为什么会做出导致用户留存率低的决策)——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从而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就必须学会正确地提问。
具体来说,就是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或现象)?
第二个为什么: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第三个为什么:未来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什么?
第四个为什么:解决方案可能带来什么问题或是新的机会?
当你这样不停地追问下去,直到问题逐渐清晰或是出现了新的可能性时,你的思考才算是有深度的思考。
我想说:真正的深度思考从来都不容易,因为它需要耐心、勇气和智慧。
但只要你愿意坚持并不断探索,最终一定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毕竟,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而深度思考的能力,就是我们看待这面镜子的方式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