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若靠“刷”到200亿票房拿第一,那将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哪吒》若靠“刷”到200亿票房拿第一,那将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截至3月1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已达到143亿元,超越此前排名第七的《蜘蛛侠》,正式登顶全球票房第七,并成为前十名中唯一的动画题材电影。然而,随着《哪吒》登顶全球第一的希望变得渺茫,关于是否应该通过"刷票"来推动其票房增长的讨论也日益激烈。
面对《哪吒》当前的票房成绩,有观点认为,既然已经突破了百亿大关并创造了多项纪录,不妨动员全国13亿人一起努力,将其推上全球票房冠军的宝座。这种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许多人纷纷走进电影院进行二刷、三刷。
然而,随着刷票事件的发酵,一些不当操作开始出现。例如,有人提议通过锁场包场、幽灵场等方式,即花费重金包下整个影院但座位空无一人,以虚假方式贡献票房;还有人提议对票房数据进行注水,通过暗箱操作提升追赶速度。这些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刷榜全球第一的意义何在?
中国人对于"第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从小就被灌输"第一等于优秀"的理念。这种情结不仅体现在学习、运动等方面,甚至延伸到了电影票房领域。如果《哪吒》能够超越《阿凡达》成为全球票房冠军,这将具有多重意义:
- 技术实力的证明:这将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证明中国电影的技术实力已获得全球认可,电影产业链模式趋于成熟。
- 文化输出的机遇:作为源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漫形象,哪吒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 市场格局的重塑:打破好莱坞电影的长期垄断,增强国产动画在青少年中的认同感,提升中国在国际电影界的话语权。
- 经济效益的提升:参考《阿凡达》的成功经验,哪吒IP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将带动一条完整的文创产业链,反哺电影产业的发展。
为什么"刷票登顶"会成为电影行业的悲哀?
- 破坏市场公平性:刷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短期投机行为,可能导致资本过度关注速成爆款,挤压其他类型电影的生存空间,导致创作同质化。
- 掩盖产业短板:忽视哪吒成功背后的技术创新、剧本打磨等核心要素,可能导致行业误判,忽视内容创新的重要性。
- 引发信任危机:虚假的高票房无法持续,最终会导致观众和资本的信任流失,形成高票房低口碑的恶性循环。
- 背离文化输出初衷:文化输出的核心在于讲好中国故事,而非单纯追求票房数据。忽视内容质量,过度依赖营销手段,最终难以获得全球观众的认可。
刷票登顶为何毫无意义?
- 数据泡沫无法转化为实际实力:票房数据与电影制作水平、IP生命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即使通过刷票登顶,也无法证明产业实力的全面提升。
- 国际认可不依赖单一指标:全球票房榜的排名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像《阿凡达》这样的作品,不仅得益于3D技术红利,更凭借精良的制作获得了全球文化认同。
- 时间会揭示真相:虚假的票房数据终将被市场检验,只有真正优质的作品才能持续保持生命力。
真正的超越应该是怎样的?
- 技术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打造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 产业升级与模式创新:借鉴《哪吒2》的成功经验,推动电影产业链和生产模式的升级。
- 讲好中国故事: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寻找跨越文化差异的主题,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
一位短视频博主的观点值得深思:"让电影成为电影,而不是民族自豪感的工具。真正的文化自信,是用好的作品征服世界,而不是靠人为数据制造胜利感。"
当电影公司发现可以通过刷票获得高票房时,他们可能会忽视内容质量;当观众被高票房数据误导时,可能会失去对好电影的鉴赏能力。最终,这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票房数字的争夺,本质上是产业生态与价值观的较量。如果《哪吒2》能够凭借真实实力逼近《阿凡达》,那将是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但如果依赖"刷数据"登顶,则是对行业初心的背叛。
我们或许可以接受不如《阿凡达》,但绝不能接受刷出来的胜利。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数据幻象,而是脚踏实地的创新精神。以技术实力打破垄断,以文化软实力赢得尊重,以真实数据重构规则,这才是中国电影登顶全球的必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