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步态: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偏瘫步态: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偏瘫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出现的一种异常步态,常见于脑血管疾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其主要表现为步态不对称、重心转移差、躯干倾斜旋转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偏瘫步态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
概述
偏瘫步态是中枢受损后,大脑进行信息整合、运动编码后的信号传递受阻,产生受意识支配的运动障碍,是全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较之正常步态,偏瘫步态具有稳定性差,耗能增加,行走不对称,行走路径倾斜等特点。偏瘫步态主要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最常见于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临床对偏瘫步态的描述主要包括步态不对称,重心转移差,躯干向支撑侧或摆动侧倾斜旋转,在步态周期患侧摆动向患侧下肢上抬的瞬间,患侧骨盆常出现上提、后撤,患侧迈步时下肢以屈曲、外展方式抬起,膝关节不能自如屈曲、伸展,足内翻、下垂,着地,多见足前外侧着地或全脚掌着地,身体向前移动困难,呈现拖曳步态或划圈步态等。
偏瘫步态又称为痉挛性偏瘫步态或画圈步态,是一侧脑部病变损害了该侧的锥体束,引起对侧偏瘫,偏瘫侧肌张力增高程度在各肌群上不一致,上肢的屈肌比伸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张力高所致。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颅内感染、脑性偏瘫、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等。
偏瘫步态治疗目的为恢复正常步态,保证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康复治疗,也可行中医辅助治疗。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痉挛性偏瘫步态、画圈步态
是否常见
是
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好发疾病
脑梗死、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脑性偏瘫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鉴别诊断
痉挛性截瘫步态、小步态
常用检查
运动学参数分析、动力学参数分析、脑脊液检查、头颅CT、头颅MRI
是否严重
长期偏瘫步态可导致肢体废用综合征。
重要提醒
偏瘫步态患者不能为了害怕跌倒,只使用非瘫痪侧肢体来保证步行安全,要有瘫痪侧肢体使用的意识,多使用患侧,加强训练患者重心在健侧与患侧之间的转移,尽快促使患者异常步态的康复,防止产生肢体废用综合征。
病因
偏瘫步态多由疾病因素导致,主要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其他因素如颅脑外伤等也可引起一侧锥体束损害,从而产生偏瘫步态。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脑梗死、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脑性偏瘫等,这些脑部病变损害了该侧的锥体束,引起对侧偏瘫,偏瘫侧肌张力增高程度在各肌群上不一致,上肢的屈肌比伸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张力高,从而导致偏瘫步态的发生。
相关疾病
脑梗死、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脑性偏瘫
非疾病因素
颅脑外伤等非疾病因素,也可引起偏瘫步态。
症状
偏瘫步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主要表现为行走时偏瘫侧下肢呈划圆弧样,常可伴发恶心、呕吐、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还有可能并发肢体废用综合征、精神异常等疾病。
典型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行走时病侧上肢屈曲,摆动消失,足下垂、内翻,膝反张,大腿与小腿均伸直,脚向外甩,足趾触地,举步时将病侧骨盆抬高以帮助提起下肢,偏瘫侧下肢向外划圈样移步向前,呈画圆弧状。
伴随症状
偏瘫步态多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 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偏瘫步态,同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言语不清、面部或肢体麻木、耳鸣、肢体不受支配、吞咽困难、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
- 脑出血患者,在出现偏瘫步态的同时多伴有剧烈头痛、呕吐、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和理解困难、视觉模糊等情况。
- 颅内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偏瘫步态,同时还可能出现发热、惊厥、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
- 颅内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偏瘫步态,同时还可能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等症状。
- 脑性偏瘫患者,在出现偏瘫步态的同时多伴有婴儿期开始的行走延迟等情况。
并发症
- 突发性外伤:患者可因无力或不稳导致跌倒,引起外伤、骨折等。
- 肢体废用综合征:偏瘫患者划圈步态由于姿势稳定性差,害怕跌倒,经常会使用非瘫痪侧肢体来保证步行安全。瘫痪侧肢体使用的意识逐渐减弱,通常会产生肢体废用综合征。
- 精神异常:偏瘫患者对跌倒产生恐惧心理而主动限制自己的活动,自信心下降,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表现。
就医
偏瘫步态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通常不经治疗病情不会自行好转,特别是伴发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需立刻就医治疗。
就医指征
- 一旦出现肢体感觉障碍,腿部不能正常向前迈步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发现上肢呈内收、屈曲姿势,下肢伸直、屈曲困难,行走时下肢外侧向内呈画圈状等症状,高度怀疑偏瘫步态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偏瘫步态的患者,若出现精神异常、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应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如果出现言语不清、抽搐、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步态异常的?怎么出现的?持续多长时间了?
- 有没有做过处理?如用药等,效果如何?
- 有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有没有恶心、呕吐、言语不清、视物模糊、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 既往有无颅脑疾病史?
- 近期有无颅脑外伤史?
需要做的检查
- 体格检查:初步明确是否存在肌肉或神经病变,了解机体的整体健康情况。
- 运动学参数分析:指标主要有步长、步宽、步频等。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偏瘫步态患者的患侧步长明显比健康人短,步宽明显高于健康人,步速明显比健康人慢,站立相双脚支撑期显著延长。
- 动力学参数分析:指标主要有髋、膝和踝关节角度等,偏瘫步态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在一个步态周期的不同阶段,其髋、膝、踝关节角度存在明显不同。
- 表面肌电图:能客观定量反映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对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的患者的偏瘫步态分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脑脊液检查:对各种脑炎、脑膜炎等颅内感染有诊断价值,可进一步明确偏瘫步态的病因。
- 头颅CT:以明确颅脑等病变的严重程度,同时进一步确定引发偏瘫步态的原因,CT检查对急性脑出血、颅内钙化的检查较为敏感。
- 头颅MRI:与头颅CT相比较,可以更精确的定位病变范围和病变血管,明确偏瘫步态的病因。
-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可帮助了解机体的整体健康情况;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颅内感染、脑肿瘤等病变。
诊断标准
- 通过临床表现,即患者表现为上肢不能伸直,前臂屈曲位于前胸部,下肢伸直,膝关节不能弯曲,走路时瘫痪的下肢需要往外划圈才能往前行走,可初步确诊为偏瘫步态。
- 综合体格检查、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分析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偏瘫步态的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 痉挛性截瘫步态:又称剪刀步态,患者表现为站立时双下肢伸直,大腿靠近,小腿略分开,双足下垂并伴有内旋,行走时两大腿强烈的内收,膝关节几乎贴近,用脚尖走路,交叉前行,似剪刀状。常见于双侧大脑或脊髓的病变等。
- 小步态:患者表现为走路慢,两足擦地行走,小步、拖曳,起步或转弯缓慢,步态不稳。可见于大脑额叶病变。
- 锥体外系病步态:又称为慌张步态,患者表现一旦起步便急速前进,行走时身体前倾,步伐很小,上肢联带运动消失,身体重心前移,不能立即停步。常见于帕金森病等。
-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又称醉汉步态,患者表现为抬脚缓慢,落地如跺脚,上肢前后摇晃,步态欠稳,不能走直线,似喝醉酒状,常见于小脑肿瘤等。
- 星迹步态:当患者闭眼前进时向患侧偏斜,后退时向反方向偏斜,如此前进和后退反复进行,其足迹呈星形。见于前庭迷路病变。
- 跨阈步态:又称涉水步态,患者表现为行走时髋关节、膝关节提得过高以避免足趾碰地面,常见于腓总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患者。
治疗
偏瘫步态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由于本症状常见于脑血管相关疾病,有时还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也可行中医辅助治疗。
家庭处理
一旦出现偏瘫步态,应注意休息,防止坠床和跌伤,并及时送医治疗,病情稳定后应进行适度的康复性训练。
到院治疗
- 原发病治疗:偏瘫步态多继发于脑梗死、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脑性偏瘫、颅脑外伤等,确定病因后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如脑梗死急性期以溶栓、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改善脑灌注为主,颅内肿瘤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主,颅内感染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脑性偏瘫以康复治疗为主。
- 康复治疗
-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使患者不仅在步行过程中的足下垂问题得到显著改善,而且让临床康复的效果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得到延续,偏瘫步态整体得到改善。
- 运动疗法:是指使用手法及采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的一种康复治疗手段,运动疗法强调患者主动参与训练,积极配合治疗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任务,比如翻身坐起训练、站起训练、步行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等。在运动训练的同时,步行训练矫正仪通过传感装置判断患者运动时小腿的位置变化和频率,采用递进式电流频率刺激下肢神经,激活并兴奋运动神经元,刺激肌肉开启自主运动模式,通过模仿以往正常的运动模式来促使受损肌肉恢复,纠正偏瘫步态,增强患者自主功运动功能,尽可能恢复至正常的步行状态。
- 中医治疗:常见的中医治疗为针灸疗法,包括头部针刺和电针治疗,其他常见的有合疏经通督推拿法,穴位贴敷治疗,温针、中药熏洗治疗等。
饮食
偏瘫步态患者应加强营养,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代偿和恢复,科学、合理、清淡饮食,注意维持水分和营养,对疾病的缓解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饮食调理
- 建议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避免便秘,同时保证营养,增强免疫力。
- 保证足量饮水,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血栓形成。
护理
偏瘫步态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包括日常生活中加强患者患侧感觉刺激以及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需注意患者的安全和皮肤清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防止病情加重以及并发症的出现。
日常护理
- 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皮肤清洁,多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等的发生。
- 加强患侧感觉刺激,将常用物品放于患者的偏瘫侧,使患者多使用患侧肢体进行一些简单的取物等操作,以提高患者肢体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利于患侧功能的恢复。
病情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症状有无缓解,如果患者有精神异常、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偏瘫患者对跌倒产生恐惧心理而主动限制自己的活动,自信心下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表现,家人应多鼓励患者,消除其负面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预防
偏瘫步态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严重的影响,避免可能引起偏瘫步态的病因可以有效防止偏瘫步态的发生,主要是积极治疗各种基础疾病,以及消除不良情绪等可诱发偏瘫步态的因素。
预防措施
-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注意血压、血糖及血脂等的控制,避免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 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于紧张、激动、大怒,可预防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从而避免偏瘫步态的发生。
-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不吸烟酗酒、暴饮暴食,饮食科学合理,多饮水,适当增加锻炼等,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而避免偏瘫步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