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鸟儿唱歌像人类说话?它们的“语言”背后竟有这样的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鸟儿唱歌像人类说话?它们的“语言”背后竟有这样的秘密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RJTJPT05346JLK.html

最新研究揭示,鸟类的鸣叫声与人类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孟加拉雀的鸣叫声,发现其音节过渡和排列方式与人类语言的"上下文依赖性"特征高度相似。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鸟类如何处理鸣叫序列提供了新视角,更为揭示人类语言的神经机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什么是"鸟鸣语言"?

我们都知道,鸟儿在树林里、在公园里经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声。这些叫声到底有些什么含义呢?其实,许多鸟类的叫声,尤其是像孟加拉雀(Bengalese finches)这种鸟,它们的叫声是很有规律的,甚至可以说有点像我们的人类语言。它们的鸣叫就像我们说话时会用不同的词语、语法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一样,也有着一定的结构和规则。

比如,我们讲一个句子时,词语的顺序、语法结构很重要。同样,孟加拉雀的鸣叫也是由一个个"音节"组成的,每个音节的排列和组合也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而且,科学家们发现,孟加拉雀的这些音节之间的过渡,不仅仅是随机的,它们还受到前后文的影响。这就像我们说话时,有些词语或句子会因为上下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样。这个现象叫做"上下文依赖性"

"上下文依赖性"是啥,为什么重要?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为什么研究音节的"上下文依赖性"那么重要?其实,这和我们人类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平时说话时,很多时候都是根据前后文来决定我们说什么。例如,我们说"飞得像箭一样"("time flies like an arrow"),这句话的"fly",显然是在比喻时间的流逝。而如果我们说"果蝇喜欢香蕉"(“fruit flies like bananas”),这句话里面的"flies"则是在指代昆虫(果蝇)。两者虽然都用了"fly"这个单词,但它们所传达的意义完全不同。

同样,孟加拉雀的鸣叫也是如此。它们的音节过渡和排列方式,也依赖于前一个音节的内容。就像我们说"时间飞逝"时,后面的"飞"字可能会带着某种比喻的情感,而"果蝇喜欢香蕉"中的"飞"字则可能只是描述昆虫的飞行状态。科学家通过这种"上下文依赖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鸟类是如何处理它们的鸣叫序列的,进而揭示出它们大脑中是如何运作的。


孟加拉雀。图源:nbfa

为什么选择孟加拉雀作为实验对象?

其实,主要是因为它们在鸣唱时展现出了与人类语言相似的音节序列组织方式。这种鸟类的歌曲通常包含7~15个音节,而且这些音节的排列具有明显的上下文依赖性,也就是说,某个音节的出现往往取决于前一个音节的内容。这种语境依赖的特征,让孟加拉雀成为研究语言生成和神经机制的理想模型

此外,孟加拉雀是学习性鸣唱的鸟类,它们的歌曲受社会学习影响较大,这使得它们成为研究学习和神经塑性如何影响语言结构的理想对象。通过分析孟加拉雀的歌曲,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大脑如何组织和生成复杂的语言模式,从而为理解人类语言的神经机制提供宝贵的线索。

大脑如何调节鸣叫?听觉反馈

除了模型和音节的上下文依赖性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听觉反馈在孟加拉雀的鸣叫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孟加拉雀不仅仅是在"随机"唱歌,它们的鸣叫是有计划的,并且会根据它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来调整。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对一些孟加拉雀进行了"听力丧失"处理——也就是说,让它们暂时听不见自己的鸣叫。结果发现,这些失去听力的鸟儿在鸣叫时,音节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随意、混乱,几乎没有了原本的上下文依赖性。换句话说,听觉反馈对于它们保持鸣叫的结构和规律非常重要。没有听觉反馈,它们的鸣叫就失去了原有的"逻辑"和"条理"。

这项发现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鸟类如何利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沟通,还为我们了解人类语言的产生和大脑处理语言的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毕竟,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听觉反馈的。

研究意义

我们知道,人类的语言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涉及语法结构,还包括语境、情感和社会互动。而这项研究所揭示的"上下文依赖性"恰恰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尤其是那些语言产生和理解的神经机制。

鸟类和人类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同,但它们在语言学习和生成上的一些机制却是相似的。这项研究告诉我们,语言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独特,许多动物也在用类似的方式,通过大脑中的神经机制来组织和生成它们的"语言"。

从这项研究带来的新启示来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金德哲(Dezhe Jin,音译)表示:"尽管鸟歌远比人类语言简单,但它们的音节序列在某些方面的组织方式,与人类语言非常相似。因此,鸟类可以成为研究语言神经生物学的良好模型。"这项研究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分析鸟鸣的音节序列,探索鸟类如何在大脑中组织和生成这些声音。

换句话说,这项研究不仅仅局限于鸟鸣。它提出的部分可观察马尔可夫模型,实际上可以应用于任何一种有序的行为序列,包括人类的语言、动物的行为,甚至机器学习中的某些算法。换句话说,这项技术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也可能为我们开发出更加智能的人工系统提供一些启示。

科学家们通过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孟加拉雀鸣叫背后的奥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语言、行为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听觉反馈如何影响鸟类的鸣叫,音节之间的上下文依赖性又是如何在大脑中运作的,这些问题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线索。或许,鸟儿的鸣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神经机制和生物学原理,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思考题

Q1、上面研究提到,在鸟类歌曲的生成中,POMM模型有效地捕捉了音节过渡的上下文依赖性。那么,这是否可以为人类语言学习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早期阶段,如何通过POMM模型揭示语言学习中的非线性、上下文驱动的语音与语法结构演化过程?部分可观察马尔科夫模型(POMM)能否为揭示语言学习中的"上下文依赖性"提供一种新的神经生物学框架,尤其在语言学习的非线性演变过程中?

Q2、是否可以通过探讨鸟鸣的神经编码模式,进而推测人类大脑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语境下进行灵活的语法和语音生成?这一研究,是否能揭示语法处理过程中大脑的可塑性、动态适应性呢(特别是在听觉信息丧失情况下)?

Q3、这个研究表明,听觉反馈在鸟类歌曲的上下文依赖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借此启发我们理解多模态神经反馈如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协调不同的感知、运动与记忆系统?鸟类鸣唱中的神经机制能否为我们提供新的实验方法,通过同时操控听觉、运动和记忆反馈,深入探讨语言生成中的跨模态神经机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