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沙漠边缘小城:旱作节水农业 让荒漠变绿洲肥田
甘肃沙漠边缘小城:旱作节水农业 让荒漠变绿洲肥田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近年来,该县坚持"深度节水、极限节水"理念,破解缺水困局,走出了一条北方荒漠绿洲区恢复自然生态、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在民勤县南湖镇麻莲井村的马铃薯繁育基地,连片的马铃薯枝叶格外茂盛。基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水珠中含有种薯生长所需的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马铃薯是抗旱耐瘠节水作物,对土壤适应性极强。种植过程中,南湖镇引进高科技农业机械,在垄土、覆膜、施肥、播种、灌溉等生产环节,采用北斗定位、自动化控制、惯性导航等高新技术,控水、控肥、控药、控膜,极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升马铃薯品质和产量。
图为民勤县苏武镇元台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片区,套种的大豆座荚数多,籽粒饱满。(资料图) 马爱彬 摄
在民勤县苏武镇元台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片区,分属单子叶禾本科与双子叶豆科的玉米、大豆两种作物协同共生。基地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改单套单等行距种植为宽窄行双套双带状种植、改稀植为密植,达到玉米和大豆双丰收的目的。苏武镇对复合种植片区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精量控制、计划用水,变"浇土地"为"浇作物",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达到节水增产增效。
近年来,民勤县按照"以水带肥、以肥促水、水肥耦合、高效利用"的技术路径,全面推广"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模式,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优先选择集中连片、立地条件好的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优良的水、肥、气、热环境,最大限度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同时,该县搭建"校院企地"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民勤工作站、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民勤综合试验站、民勤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研究中心及蜜瓜、蔬菜、林果、土肥、节水等农业科研所,政、产、学、研、用五大创新主体协同作战,以地力提升、旱作节水、林网建设、绿色覆盖、田园美化、农旅融合为目标,"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示范推广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新品种,助力乡村振兴,拓宽村民就业门路,促农增收。
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表示,发展有机旱作节水农业,既不是简单复制传统的旱作农业,也不是仅生产有机农产品,而是结合民勤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要求,把有机旱作与节水的理念相结合,科学匹配生产要素,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实现农产品优质供给,同步推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逐步构建农业与生态环境循环共生、和谐互惠的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荒漠戈壁变绿洲肥田。
"目前,民勤已投入生产的高效节水农田面积达48.8万亩;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陈芳说,该县将持续壮大蜜瓜、茴香、果蔬和肉羊"3+1"主导产业,大面积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构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的产业集群,打造规模效益显著、产业链条健全、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区域增长极和产业高地。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