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为什么发黄(自来水发黄如何应对)
自来水为什么发黄(自来水发黄如何应对)
自来水出厂水水质都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但经过长距离输送到千家万户后,从水龙头流出的水有时会出现黄色、白色、蓝色、红色……今天小编对自来水出现 “黄水”现象进行总结,对造成“黄水”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措施,以期为供水企业提供参考。
自来水产生“黄水”的原因
- 水源切换引起
当水源切换后,由于新切换后的自来水水质与原有供水管道属性暂时不匹配,会造成管道中的锈蚀溶解下来,使得水发黄。对一直使用地下水的用户,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 工程引起
工程原因所引起的自来水黄水范围往往较大,原因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新建管道未按设计要求进行冲洗;二是应急抢修时引起“黄水”。对于新建管道而言,如果在投入使用之前,未对管道进行冲洗,在施工时带入的泥土、杂物等就会污染管道,新建管道沿途将大范围出现“黄水”。管道应急抢修,一般是沿自来水泄漏的方向开挖路面,一边抽水,一边寻找管道破损位置。在确定破损位置后,便挖掘抢修工作坑,泄漏出来的自来水和破损管道四周的泥土等便混合在一起,变成了污水,此时一旦关闭阀门,待管道中自来水排空后,四周污水就会沿管道破损位置进入管网。
- 水压、水速、流向变化引起
当管道中的水压、水速、流向产生变化时,会冲刷管壁上生成的“铁瘤”,使其剥落,引起黄水。比如,城市供水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天内也会出现供水高峰和低谷时段。为保证必要的市政工程建设,在管道施工断水时,也会影响到供水管网的压力波动。特别是在管道阀门的快速启闭时,都可能使管道中自来水的流速、流向产生变化。
- 其他原因
①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维护引起。使用二次供水设施供水的用户,因未能按规定定期清洗、消毒水池,也容易造成自来水的二次污染,引起黄水。
②小区内部使用铸铁管、镀锌管,长时间使用后管道陈旧、锈蚀,里面的沉积物和铁锈会随水流出,造成黄水。
自来水“黄水”解决措施
- 水源合理调配
由于自来水水源切换造成的“黄水”,可采用水源合理调配措施。对管网稳定性强的独立管网区域,可以不采用混合勾兑的方式而实行100%的水源置换以最大限度利用新水源。对管网稳定性差的区域,以适当比例混合勾兑的方式实行水源置换,同时跟踪管网管垢与生物膜腐蚀菌的变化,并在适当时间转为100%水源切换:对不同水源同时使用的互通管网,需要明确不同水源的供水边界,合理调控供水压力,使新水源不进入管垢稳定性差的管网区域。
- 冲洗新管道
对新管道进行冲洗,安排水质化验人员对新管道的末梢进行采样分析,只有自来水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才能够投入使用。如已投入使用的,应尽快安排人力将沿途消防栓打开冲洗,将黄水排尽。
- 抢修过程措施
在抢修时,应将工作坑尽可能挖大、挖深。开始切管之前,先不要把阀门全部关闭,使少量自来水仍从管道破损处流出,防止污水从破损位置进入管网,同时用抽水泵抽水。在坑内水面降至管道以下后,再关闭阀门,修复管道。在排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恢复供水前应先冲洗管道。
- 管网末梢放水
当因用户处于管网末梢而自来水发黄时,应及时对管网末梢进行放水,放水可采取就近泄水阀放水,并要定期放水以保证用户的饮水正常。同时任意时间任意位置取水样检测,如发现黄水、铁、锰等指标都大幅超标,应割管检查,确认是否需要更换管道。
- 二次供水设施及管网冲洗
当外部供水管网水质正常,而用户自来水水质发黄,内部或附近无管道施工等情况时,一般问题产生在二次供水和内部管网上。此时,需要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冲洗。当管道串联污染或内部管网锈蚀严重时,需要对管网进行放水冲洗,严重时更换管道。但由于内部管道不属于自来水公司管理,当用户投诉有黄水时,化验人员需上门确认,并同物业和用户协商解决。
- 减少管道中压力的变化梯度
应对压力波动的最佳方法是环通现有的管道,减少管网末梢,使水保持一定的流速。对于无法环通的管网末梢,应当利用消防栓定期派人放水,将管网中的黄水放尽。其次,在管道阀门启闭时,应尽量缓慢,减少管道中压力的变化梯度。
- 及时的信息发布和必要的科学解释
自来水出现大范围“黄水“时,需第一时间查明原因,并经相关部门审核后进行信息公布,满足居民知情权,进行及时的信息发布和必要的科学解释,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正常情况下,只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即可放心使用,铁锈引起的黄水,对身体没有毒性。
本文原文来自深圳市水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