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地图地理】10分钟记住“中国各省份地图”和省会名称、高中生的图表解读能力的提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地图地理】10分钟记住“中国各省份地图”和省会名称、高中生的图表解读能力的提升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9BNJP90516DHVE.html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如何快速记住中国各省区的轮廓?如何提升高中地理图表解读能力?本文将为你提供实用的学习方法。

中国各省地图形状联想记忆法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地图就像一只硕大的公鸡,威武雄壮。但具体到各个省份的地图形状,可能就让人犯难了。其实,展开你的想象力,你会发现,山河处处是“童画”!

  • 中国:雄鸡
  • 北京:盾牌
  • 澳门:肉串
  • 台湾:树叶

  • 湖南:老奶奶
  • 广西:河豚
  • 广东:鲨鱼
  • 贵州:奔跑的小猪
  • 云南:骆驼
  • 西藏:萌犬
  • 上海:学士
  • 江苏:武士
  • 浙江:山羊
  • 河北:小象
  • 山西:肺叶
  • 内蒙古:狐狸
  • 安徽:坐犬
  • 福建:刺猬

  • 江西:大妈
  • 山东:蝴蝶

  • 河南:小龟
  • 湖北:小猫
  • 重庆:人字
  • 四川:蝴蝶
  • 海南:菠萝
  • 陕西:老鼠
  • 甘肃:杠铃
  • 青海:兔子
  • 宁夏:舞女
  • 天津:鸽子
  • 新疆:蝙蝠
  • 辽宁:蟹钳
  • 吉林:圣诞树
  • 黑龙江:袋鼠

高中地理图表解读能力提升

认识图表解读能力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地理图表是地理命题的基本载体,高考能力的考察方式,是“逢题必考图”,所以图表的解读与利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关键。同时,图表也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桥梁,无论是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图、区位图的地理题,只要你能读懂图表,题目基本上也就解决一半了,剩下的用一些简单的计算、或者结合简单的地理知识就可得出答案。所以掌握各类图形(看图、析图、判图、图图互换、图文转换)的判读方法,同时能用地理语言表达图像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阐述、分析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能力至关重要 ,即所谓“抓图者,得高分”。

高中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分析高中生目前的图表解读能力,存在着读图费时多、效率低、抓不住关键信息点,图文结合差,地物分家、死记硬背等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头脑中的地图存储表象模糊、空间概念不清晰,即“看不出、读不懂,也说不明”,影响最终地理问题的解决。

高考中常见几类图表及判读要领

  1. 地图——地理分布图
  • 区域地理要素展示图:如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等人文要素或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自然要素
  • 区域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展示图:这类图很基础,几乎每一年的高考题都会出现。信息提取和判读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先读图例,因为图例往往是解题线索或答案的最明确的指向
    2. 定位:常见方法如经纬度定位、具体地理事物指向、海陆轮廓定位等
    3. 说明了什么,暗含什么:由图可知中部河套地区地势低平、有灌溉水源,暗含的信息有阴山,即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地带,生态脆弱,在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问题较突出等等
    4. 提高看图说话的能力,主观题的答题才能得高分
  1. 等值线图
  • 常见类型: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高线图、等潜水位线图等
  • 判读方法: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大小、数值递变规律、弯曲方向、疏密程度、闭合状况、延伸方向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等
  1. 地理关联图
  • 常见类型: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气候因子关联图、工业的投入与产出示意图、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等
  • 判读方法:明确主题与图名,找准图中的核心关键点;根据箭头指向、方框等的纵向联系,弄清实物关联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 地理模式图
  • 常见类型: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等
  • 判读方法:由一般地理规律、原理推演出的地理要素分布模式
  1. 地理统计图表
  • 常见类型:柱状图、坐标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
  • 判读步骤:
    1. 读图名和坐标,明确统计图反映的内容和类型
    2. 读数据,分析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
    3. 分析数据,分析数据一定要全面(数值、单位不能遗漏),然后通过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特征
  1. 地理景观图
  • 常见类型: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旅游景观等
  • 判读关键:观察特征,抓住标志性景观;然后分析成因、比较差异;最后再联系设问,整合信息

本文内容综合自多个地理教育公众号,在此一并致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