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古镇:藏着绵延千年的古韵生活
元通古镇:藏着绵延千年的古韵生活
元通古镇,位于成都崇州市文化街,曾是文井江上的一个重要水码头。在水运主导的交通时代,这里繁华一时,名噪一方。随着时光流逝,昔日的繁华虽已不再,但镇内现存的永利桥、罗氏公馆、黄氏公馆、黄氏祠堂、元通天主堂、王国英故居等古建筑,依然迎接着南来北去的游客。
元通天主堂
元通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晋时期,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最初名为水渠乡,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因圆通寺的建立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清代官府在此兴场建镇,取名圆通,寓意兴业经商“圆和通顺”。民国时期改称元通,沿用至今。
如今的元通古镇
在元通古镇的麒麟街,有两座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黄家大院。其中一座是曾任崇庆县税务局长的黄润生所建,规模较大,前店、过厅、四合院、走马转角楼和后院保存完整,花窗、梁柱、吊墩等处的雕刻装饰精美,堪称川西民居雕饰精品。另一座为黄鳌所建,虽然规模不大,但布局精巧,颇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韵味。
黄家大院
黄润生的“黄家大院”内,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条形水池里的陶瓷瓶从瓶口不断流出涓涓清水,依次落入瓶体上的数个小盆之中,充满灵性。这座大院虽然在川西地区规模和奢华程度排不上前十,但在今天游客眼中,绝对能感受到20世纪前期川西地主经济在乡镇中的凌厉霸气和特殊地位。
黄润生的“黄家大院”
清代嘉庆年间的永利桥是古镇最年长的建筑,桥身长约60米,为两墩三孔砖石结构,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处彩虹高悬在碧波之中,又像一枚厚重的钻戒镶嵌在柔指之上,尽显小桥流水之古朴神韵。桥拱形独特,边拱呈半圆形,中拱呈蛋尖形,巍峨高耸,如驼峰穹窿,气象峥嵘。桥上的雕刻也非常精美,堪称石刻艺术品。
黄家大院内
古镇的一条大河名为“汇江”,由文锦江、味江、泊江三条江在元通古镇汇合而成。崇州一带属岷江流域,这里大小支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据方志载,历史上汇江通航仅两段,元通即其一。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镇因江而富,江因镇而名。
永利桥
清末民初,元通号称“小成都”,可见此地的繁华非同一般。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不远万里到此经商,建造会馆,使得这里一片接一片的青瓦屋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错落有致地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建,渐渐形成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
汇江桥
元通古镇的赶场日,就是一幅活着的川西“清明上河图”。这里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之一。一条条街巷保存完好,一座座古院落气势恢宏,再加上那斑驳的木板房、那青瓦房相连成片,配以光溜溜的石板路,无需熏香,就散发着浓浓的古韵,醉迷无数慵懒生活的追随者。
汇江边的元通塔
如织的游人,从街头走进了历史,就如走进了梦境——熙熙攘攘的人们,要么举一串糖葫芦看热闹,要么手舞足蹈地与店家讨价还价,要么泡一杯素茶,望着碧水东流,夕阳西下……这就是元通古镇的世俗生活,这就是现代人向往的最朴实、最缤纷的窖藏味道。
元通古镇的街道
元通古镇,是成都的后苑,岷山的前庭,更是游人的梦里家园。双凤、麒麟、玉龙、东盛、增福、长寿,一幢幢民房,一条条街巷,鳞次栉比,古味鲜香古意浓;六馆一山荘,九台七字库,文脉昌盛,地灵人杰,使得这里乡愁缠绵;铁索古桥、梵宫静宇,便捷温馨,洗涤尘埃,与青山绿水相映,更多看几分中国画的意境;转角木楼、高墙飞檐,舒适宜居,游访尽兴,不愧为修身养性圣地……特别是摸着这历史的边边角角,踩着这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走,一直朝前走,仿佛前方就能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地。
元通古镇的街道